緬甸地震是淺源地震,為什麼說這種地震很危險
更新于:2025-04-01 01:58:13

文 | 等風(氣象與地理類科普資深博主)

本文由作者參加九派新聞“九派圓桌”直播《解讀緬甸地震》討論時的發言整理而成,發佈前經作者審閱

緬甸地震算在中長期以內可以預料到的。當地學者曾在前幾年指出,此區域的斷裂距離上次發生大地震已經過去79年,而該區域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大地震,未來發生下一次大地震風險非常高。

地震現場 圖源央視新聞

此次地震達7.9級,與2023年2月發生在土耳其的7.8地震、2015年4月發生在尼泊爾的8.1地震規模類似,會造成顯著破壞和巨大人員傷亡。而其破壞形式,與1985年的墨西哥地震相似。當時該地震震中在海邊,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是距離震中幾百公里遠的墨西哥城,由於墨西哥城是一個位於古湖泊遺跡上的城市,處在盆地地形,土層同樣較軟,受災嚴重的是高層建築。

地震級數越大,斷層越大,接近八級的地震,破壞或影響範圍可能高達數百公里。緬甸地震,破裂的斷層可達200公里以上,斷層穿過多座城市,又是人口密集區,影響可想而知。

有人擔心地震的次生災害,比如洪水。但緬甸境內的伊洛瓦底江從北向南流,如果當地發生洪水,影響的是下游地區,我國在上游,不太可能受到影響。至於山體滑坡和土壤液化等次生災害,到達我國雲南時,地震動強度已經明顯減弱,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災害影響。

至於海嘯風險則更不用擔心。地震發生在陸地上的水域內,距離海洋比較遠。地震破裂方式是走滑型,不會引起地面的垂直運動,一般不會引發明顯的海嘯。

這次地震距離地表只有10公里,是淺源地震。淺源地震就是發生在地表上部,救援深度通常小於70公里。這種地震確實很危險,因為有可能會把斷層破裂直接帶到地表,造成地表破裂。

一般來說,地震的震源都在地下十公里左右。但如果震級夠大,比如6.5級以上,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錯動可能會一直延伸到地表,一路破裂、一路錯動,直到地面。這時候,就會引發地面的垂直位移,引發水準位移。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地面發生明顯的錯動,就是那種地表破裂的位移,簡直可以撕裂任何東西。從地下十幾公里破裂上來的力量,地面的任何建築、地表地貌都抵擋不住的。如果你所在的建築剛好坐落在斷層地表破裂的上方,那就更不用說,那種強大的力量會直接把建築撕裂。 

面對淺源地震的威脅,最好的避險方法是在地震發生前找到活動斷層的位置,並在修建建築時避開這些斷層。

如果遇到地震又該如何應對呢?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地震預警系統,這一系統在地震避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看到地震預警時,可以先判斷預警震級和烈度。如果地震烈度小於六度,一般不需要採取任何避險措施,因為這種地震一般沒有什麼破壞性影響。

如果預估烈度在六度以上,我們就可以採取一些避險措施。如果處在室內環境,先觀察室內周圍是否有容易被地震波搖晃而掉落的物品,並保護好頭部。接著觀察自己所處的樓層。如果樓層較低,且預警時間足夠,可以儘快跑出室外,如果樓層較高,則應該選擇就地避險。

就地避險的話,我們需要觀察周圍是否有書架等容易砸到自己的物品,並避開它們。然後找一個柔軟的物體護住頭部,等待地震波過去後再撤離到樓下。

這次緬甸地震的走滑模式也值得注意。走滑斷層以撕裂的方式運動,破裂長度較長但極震區較窄。與走滑斷層不同,逆斷層以擠壓的方式運動,會導致地面的垂直錯動,強震動面積會寬一些。

關於救援,此次地震影響了緬甸的核心區域,包括曼德勒和內比都等城市。這些城市都在斷層影響的集、鎮、區下面,對當地政府的救援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