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草莓味”回來了!叮咚買菜助力平谷有機草莓“出圈”
更新于:2025-03-31 18:25:42

淩晨三點多,天還沒亮,北京洛霖農業基地的雙層土棚里透出燈光。李海麗和丈夫張方江摸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們將一顆顆紅潤飽滿的草莓從藤葉間扒拉出來,小心翼翼地碼放好,“草莓嬌氣得很,一定要小心,別傷著果子”。分揀、打包、裝箱、運輸,不過半天時間,這些新鮮的草莓就通過叮咚買菜平臺送到了北京市民的餐桌上。

這裡是中國較早一批獲得有機認證的草莓種植基地。在新農人劉豔彬“為了孩子”這一初衷的引領下,200多畝有機紅顏草莓“自然生長、零化學干預”,堅持用“中藥渣堆肥”“物理防蟲”等綠色技術,還原“記憶中的草莓味”。

“水果不光要甜,還要有風味”這一理念也與叮咚買菜不謀而合。2024年年初,叮咚買菜宣布進入4G時代,即“好使用者”“好商品”“好服務”“好心智”,從商品層面,叮咚買菜將持續開發好的、有著穩定品質的好商品,讓更多更安全、健康、有風味的商品通過叮咚買菜走進千家萬戶;而從另一個維度,讓好的農產品找到真正懂它的使用者,賣出好價格,還利於民,才能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李海麗在棚內修剪草莓

20餘年有機堅守:從“小家餐桌”到“京城果園”

劉豔彬是這片有機基地的領頭人,是一名80後。他和這片大棚的故事要從20多年前講起:當時正值中國農業的高速發展期,農業技術提升,糧食、蔬果產量也顯著提高,但也越來越“沒味兒”了。當時,“想給家人、給孩子種點純天然的菜和水果”的想法就在“地產人”劉豔彬心裡萌芽了,於是他去平谷包了塊地,按照上一輩人種地的方式,種起了蔬菜瓜果。

“20世紀90年代,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有機,就是全程不打農藥、用農家肥、尊重植物自然生長的規律,蔬果長得是醜點,但確實好吃。後來才開始接觸到科學育苗和有機種植技術,直到2006年,我們成了國內第一批拿到有機認證的基地。”劉豔彬說。

之後,劉豔彬種植的蔬果不光自己愛吃,親朋好友也愛吃,常常供不應求,於是他用在之前行業積累的資金做投入,擴建基地加大種植規模,主攻農業。

“有機農業”這件事,劉豔彬一做就是20年,甚至還有點“上癮”。如今,土棚里種植的有機紅顏草莓,是他請農學專家指導幫忙指導培育的特殊紅顏品種,以隔絕病菌致病菌,起到“預防為主”,不使用化學農藥,蟲害也主要靠粘蟲板等物理方式防治;在營養上,使用羊糞、中藥渣、香油渣等原料發酵堆肥,增強土壤養分。

對草莓而言,時間是最好的養料。正常草莓的生長週期是60天,而他的有機草莓會足足在地里生長100天,自然、充分地吸收營養,直至長成紅豔、油亮、可口的商品果。比起純甜的普通草莓,它的酸甜比接近3:7,更還原小時候的味道。

生產線上工人在打包草莓裝盒

以往,劉豔彬的有機草莓以線下商超合作為主,走精品水果路線。但隨著生鮮電商的發展和居民消費觀念的變化,像叮咚買菜這樣的生鮮電商成了他首選的合作物件。以叮咚買菜為例,平台有長時間的數據沉澱,可以精準預測銷量和損耗,貨架期短,有助於基地提前備貨、減少損耗的同時,提升好評率。

同時,線上平臺消費群體年輕化程度高、健康觀念更強,對有機商品的接受度更高,也有助於其穩定銷售和品牌打造,將有機草莓送到北京的千家萬戶。

2025年1月正值草莓旺季,叮咚買菜和北京洛霖農業產銷專業合作社達成合作,僅兩個月,這款有機紅顏草莓在叮咚的銷量便翻了兩倍,復購率超過65%。

好的合作建立在雙方價值觀一致的基礎上。劉豔彬不光在草莓種植上下功夫,還在採摘、分揀、包裝、運輸等層面做足了細節,目前在叮咚售賣的有機紅顏草莓,嚴格堅持8.5分熟。在全程冷鏈運輸的基礎上,連草莓的包材也做過測試,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草莓呼吸,從而保證新鮮度。

而在叮咚買菜平臺,所有的商品都有自己的收貨標準。有機紅顏草莓不光要提供有機認證報告、農殘檢測合格報告等必需“身份證”,在到達叮咚買菜大倉後會進行全批次農殘抽檢甜度和外傷檢查,以保證商品品質,不符合要求則會退回。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機紅顏草莓這一商品詳情頁,相關有機認證報告可供消費者查看,讓消費更透明、更放心。

夫婦攜手種地10餘年:一顆草莓背後的“共富密碼”

從小家的餐桌變成京城果園,劉豔彬的匠心既敬畏自然,尊重土地,同時也離不開農民日復一日在凌晨三點的堅守,據介紹,北京洛霖農業產銷專業合作社涵蓋種植、分揀打包和倉儲等業務,為平谷當地提供了近100人的就業崗位,更讓劉豔彬自豪的是,他的草莓和大桃種植基地有著過硬的技術,如基地帶動周邊1000畝有機桃園標準化種植,累計培訓農戶超800人次。

李海麗、張方江夫婦來自山東菏澤,他們在這片草莓基地工作14年了,劉豔彬說,他們夫妻是種草莓的行家,他們種出的草莓在所有棚裏面產量最高,賣相也最好。夫妻倆調侃說:“我們是實打實的農民,在老家山東種地,來北京平谷也種地”。

付出就有收穫。提起這份工作,李海麗很樂呵,說自己“很知足,也喜歡在這裡幹活,雖然每天起得早點,但我們下班也早,真正做到了日落而息,棚裡面不冷,還能曬太陽”。他們靠著這份工作養大了三個孩子,去年兒子剛結婚,日子越過越好了。

郝福亮和田瑞榮夫婦

而在包裝車間,65歲的郝福亮和72歲的老伴兒田瑞榮正熟練地打包。他們是平谷馬昌營鎮前芮營村的村民,也是種草莓的行家裡手,連續種了15年。年歲漸長的老兩口種大棚有些吃力,今年被調配去了倉庫,做一些簡單的打包裝箱工作,“在家閑著沒事兒,掙個生活費,老郝還給我買了金耳環。”田瑞榮說。

郝福亮提起草莓就興奮,他細數自己之前種地的經歷,投入多、種得不好,還賣不出去,來合作社種草莓之後,“技術有人教,也不用愁銷路,最重要的事不用投入任何成本,農具設施都不用我們買,企業都給提供,我們倆每年收入十幾萬,還給兒子在城裡安了家。”這位平谷老農的話語里,藏著中國鄉村最樸實的幸福邏輯。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