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的開車技術達到了絕對安全的水準?
更新于:2025-03-31 06:32:58

應該,很難有絕對安全的事情。人生路漫漫,一直開車的話,總會遇到一些黑天鵝與不可抗力。人為能做的,就是在這場概率遊戲中,盡量的將風險降到最低。

關於開車個人的理解,個體能夠做的降低風險的路徑是防禦駕駛。如下:

  • 不傷害自己

  • 不傷害他人

  • 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説明他人

就是,自己和自己的車能夠很好的融入近整個交通環境,可以安全的自己從A點移動到B點。進而,不要因為自己這個變數,對整個交通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再好一點,就是讓自己這個變數,變成能夠對整個交通環境有正向增益的。

這是一整套的:「預見-決策-控制」系統

完全主動那種。

咳咳,好像有點抽象。一個一個說。

一、不傷害自己

核心邏輯:將駕駛行為轉化為可量化的安全決策鏈

①先,走一步,看三步。可以把自己駕駛的行動規劃擴展大15秒以上的單位。為什麼是15秒,是根據人的回應能力倒推出來的。應對緊急情況,大概需要6秒的安全冗餘,據此線性外推。

  • 執行區(0-6秒):必須立刻行動的區域(如前方急剎)

  • 觀察區(6-15秒):需高度警惕的動態變化(如遠端車輛變道意圖)

  • 計劃區(15秒+):提前規劃路徑規避風險(如預判匝道擁堵)

結合到車速上,可以把當前車速乘以3~4倍,作為15秒規劃的基準。

②然後,走的時候,即時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看著想去的地方的同時,時不時的摟一眼內外後視鏡,及視野盲區。這樣可以持續滾動建立,屬於自己的低精地圖。雖然低精度,但是用作防禦參考,夠了。

關鍵是,改變行動軌跡的時候,一定要高精度確認。·變道前:高頻查看後視鏡2-3次,通過“兩次觀察差異法”判斷後方車輛動態(若後車位置顯著變化則暫緩變道)·轉彎時:轉頭觀察A柱盲區,尤其警惕電動車“鬼探頭”

其他的還有與前車的車距管理、自己的車速管理、自己的精力管理。把這些都大概建立一個準則。進而:

把決策鏈變成肌肉記憶

然後,就能做到比如:·前車剎車燈亮起時立即收油備剎,同時掃視中鏡掌握後方態勢;·路口前50米開始收油,腳懸在剎車上隨時準備應對闖紅燈的電動車;·雨天行車主動降速至限速80%,過水坑提前100米松油減速;

自然而然的那種

二、不傷害他人

核心邏輯:通過信號與空間管理消除他人誤判風險

①先,把自己的意圖顯性化出來。光是你覺得沒用,要大家都覺得,才不會打架。·可以通過燈語提前告知周圍車輛你的行動意圖,變道時嚴格執行「鏡-燈-鏡-動」四步法,先觀察後視鏡,再打轉向燈3秒,二次觀察確認盲區,最後小角度切入·可以“前緊後鬆”剎車,初段重剎亮起剎車燈警示後車,末段緩釋避免追尾。

②在可能的情況下,能讓就讓。·經過公交站時減速,防範行人從車頭盲區衝出·對龜速行駛車輛不鳴笛催促,保持耐心超車·在雙向單車道的鄉道會車時,主動向右靠攏30釐米並降速

③然後,主動創造安全緩衝區再主動點話:·橫向緩衝:與大車保持1.5米側向間距,防止貨物脫落或車門突然開啟·縱向緩衝:在車隊中主動創造安全距離,避免被前後車夾擊(如預留變道逃生空間)·當右側車輛突然變道,立即鬆油備剎,同時觀察左後方情況,預留出至少兩個逃生通道。

三、能夠保護自己的前提下,説明他人

我自己就受到過老司機的説明。在一次高速疲勞駕駛的時候,後車在較遠的地方一直閃著前大燈。我以為是我車速太慢了,影響它超車。但,其實是我的車已經偏離了車道準備和側向車輛親密接觸了。我車的回到車道了,燈也就不閃了,還是保持在安全的距離後行駛

以及,之間在知乎上看到過了雙向單車道,大車如何通過燈語告知後車什麼時候可以超車,什麼時候有對向車過來。

感謝這些老司機。希望自己以後在能夠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盡量的去做一點點力所能及的事。

以上,其實無法盡述,也無法覆蓋所有長尾、小概率場景。關鍵是知道關於防禦駕駛的思維,不把駕駛當做一個個切片的單獨動作。在時間上、空間上,在個體與系統之間綜合考慮。然後在套一層冗餘的厚甲。

雖然可能會導致每一次的出行的效率不是最高的。但是拉長時間跨度的話,可能是不僅僅是最穩的,也是最快的那個。

概率遊戲:

關鍵是不下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