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讓尾氣檢測的“黑尾巴”無路可逃
更新于:2025-03-28 23:30:06

寒酥

環保檢測“合格”的車輛為何仍在“冒黑煙”?

相關部門不斷開展專項行動加以整治,為何一些超標排放車輛仍然“帶病上路”,暢通無阻?

有記者調查發現,其根源在於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暗藏玄機”,甚至形成了黑灰產業鏈。一家機構居然可以出具成百上千份假報告,讓超標排放車輛成了“打不死的小強”,令人震驚。

例如,在機動車排放檢驗的關鍵環節,有機構使用標識為“OBDII”的作弊設備,幫助OBD檢查不合格的車輛通過審核,並違規出具合格報告。類似事件在多地頻發,鏈條式違法行為正向全國蔓延。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抽查發現,淮安市安巨集機動車檢測服務公司使用車載自動診斷系統作弊器,使得原本不合格的尾氣檢查結果變為合格,2024年1至7月共出具2573份虛假檢測報告。

不僅線下造假行為多發,線上違法兜售更加泛濫。大量“OBD故障檢測儀”“OBD故障消碼器”在電商平台售賣,甚至有博主教線民如何通過OBD介面更改汽車電腦程式。

機動車尾氣排放是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尤其是在柴油重卡等高排放車輛中,問題尤為突出。嚴管尾氣排放,守護群眾健康,既是民心所向,更是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大課題。

為此,2024年9月起,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組織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行動,截至12月共有650家機構被採取斷網等懲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資質資格,110家性質惡劣的被追究刑事責任。

但個別機構通過多樣化“假檢驗”手段,讓排放不達標車輛上路現象屢治不絕提醒我們,機動車尾氣檢測杜絕“假檢驗”,推動“真治理”仍任重道遠,需對症下藥、綜合施策。

破解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困境,重在強化監管威懾。一方面,應整合交通、市場監管、公安及生態環境各部門力量,持續對相關造假行為保持高壓打擊態勢,斬斷作弊裝置從生產到銷售再到使用的利益鏈條。另一方面,面對日益隱蔽、複雜的造假手段,要不斷升級科技監管手段。例如,提高檢測機構資質審核標準,強制要求設備聯網、數據即時上傳,對檢測過程全程留痕,壓縮人為操作空間‌。再如,借助視頻監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識別等技術手段,精準篩查違規線索,實施精準打擊。

長遠看,讓機動車污染環境的“黑尾巴”無處遁形,離不開行業規範的完善與長效治理機制的建立。這不僅要求從源頭加強監管,確保檢測流程嚴謹性,還需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行業自律等手段,來提升整個行業的檢測水平和服務品質。

近日,生態環境部會同多個部門編製《關於進一步優化機動車環境監管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公開徵求意見。意見稿直擊機動車排放監管痛點,不僅提出精準打擊排放造假,提升監管效能,還將推動OBD系統升級,強化技術監管,而且會引導企業責任回歸,促進綠色生產。為治理車輛超標排放頑疾提供了明確指導方向,並且制定了相應的規範和準則。

事實上,守護藍天人人有責。從舉報違規行為到日常綠色出行,每一份努力都是對藍天的守護。讓我們攜手行動,共築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