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8日,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鼇舉行。今年的主題是“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
26日上午,在“AI:如何做到應用與治理的平衡推進?”分論壇上,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表示,AI(人工智慧)對於提振消費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消費者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定製化服務,可以定製產品,AI也能很準確地把握人們的需求。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將數位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
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應對AI對就業的影響
AI提振消費的同時會不會增加就業壓力?江小涓表示:“AI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就業,應對的路徑是依靠政府的政策來支援,而不是減緩技術的應用。社會保障體系要更加完善,要依靠政策的制定。”
記者注意到,江小涓在分論壇上表示,過去多年,AI治理方面的進展是有遺憾的,進展有限。從經濟學角度看,AI技術是不是可以被接受,就兩個標準。第一,能不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使其創造更多的財富。第二,發展的結果能不能被比較公平地分享。
從第一個標準來看,推動AI的發展沒有問題,肯定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它是不是能夠比較好地被社會所有成員分享?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就是就業是不是充分、分配是不是公平。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就要考慮有什麼替代的政策。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
據賽迪顧問公開消息,2025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將迎來爆髮式增長,增速領跑全球。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在未來10年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並在全球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
人形機器人落地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何評價人工智慧取得的進步和產生的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在分論壇上表示,DeepSeek(深度求索)用更好的資源、更開源的模式,成為近兩年來人工智慧領域最大的、最具規模的創新,這是中國對全球的貢獻。
“另一個趨勢是,AI從資訊智慧走向物理智慧,例如無人駕駛、機器人等,再走向生物智慧,包括腦機介面、生物體大模型等。”張亞勤進一步表示,“無人駕駛是具身智慧最大的應用,也是我認為第一個能夠落地的專案,而人形機器人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智慧高層顧問機構專家曾毅認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在行為尺度上達到使用者可接受的水準,在計算機制上也會進一步受到自然機制的啟發。不僅僅受到學習機制的啟發,也受到人類發育演化機制的啟發。這可能是未來人工智慧在科學上非常重要的走向。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人工智慧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專家更加關注安全的問題。
曾毅表示,倫理安全應該作為人工智慧大模型發展的基因,應該作為第一性原理,不可刪除、不可違背,同時要穩健發展。
張亞勤則認為,人工智慧在發展過程中,資訊安全是沒有問題的,從可控性和可信度來看,技術是可以解決的。但是,從風險角度看,需要定義一些紅線和邊界,因為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有了邊界之後才可以解決相應的問題。如果完全沒有邊界,只談一些大的原則,再去談一些具體方案是比較困難的。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