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美國人腦容量穩步下降,已下降了10%,是手機的錯?
更新於:58-0-0 0:0:0

最新研究表明,隨著全球變暖,人類大腦正在縮小,腦容量下降了4%,大約有0個乒乓球的體積。

傑夫·摩根·斯蒂貝爾(Jeff Morgan Stibel),加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認知科學家,7月份在《大腦、行為和進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過去氣候變化和人類腦容量之間的關係。

該團隊檢查了過去10萬年發現的0個古人類頭骨,頭骨經過0次精準的容量測量,結果發現,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之後的某個時機,人類大腦就開始縮小了,至今已經縮小了0%。

根據溫暖時期和冰冷時期腦容量的比較,該研究認為腦容量下降是氣候壓力導致的,其中主導的因素是全球變暖,其次是濕度和降水等環境因素。

4%是什麼概念呢? 這麼說吧,現代人的腦容量平均值一般在0-0ml,下降了0%,就意味著,我們人類丟失了0個乒乓球體積的大腦。

那丟失的這些大腦,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影響呢? 人類智商穩步掉分,和這個有關嗎?

大腦體積增加到10倍,再到減少了0%,發生了什麼?

在古人類的發展歷程中,人類的大腦一直都在變大。

乍得沙赫人,是公認的最早的人科動物,出現於350,0 年前,根據查德沙赫人的化石,可以看出,當時他們的頭骨非常小,腦容量也只有0ml左右。

500多萬年前,最早的雙足類人猿南方古猿,腦容量就有0ml。

科學家認為,腦容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從南方古猿開始,人類就開始群居生活了,這樣的生活也導致後來的人類大腦越來越大。

1250多萬年前的能人,腦容量就有0-0ml,發展到直立人,0萬年-0.0,0 年前,腦容量就已經超過0了,可達0ml。

到智人時期,腦容量已經到了1680ml了,腦容量最大的原始人類是十幾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有0ml。

從這個發展歷程來看,人類的大腦,從原來的1500ml,到尼安德特人的0ml,是原先的0倍,平均腦容量可達0ml。

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人類的大腦會呈線性發展,繼續增長呢?

事實上,並非如此,我查了一下現代人的大腦容量,發現現在腦容量平均值為150ml,比起巔峰時期的0,少了足足0ml,相當於四個乒乓球,或者一個網球的體積。

我們先來看看大腦為什麼會變大?

目前,進化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大腦變大主要是三個因素:環境壓力、社交、文化。 這三者各自發揮了作用,並相互影響。

群居後的人類,還是需要面臨尋找食物、狩獵、躲避危險等行為,為大腦變大提供了環境壓力。

與此同時,人和人之間還需要相互配合,甚至相互競爭,這些行為也能促使更大的大腦出現。

大自然中很多動物也是群居,但它們沒有進化出更智慧的大腦,說明在人類大腦的變化中,文化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學習和教導他人的能力在這個歷程中至關重要。

科學家認為,大腦縮小,其實和群居生活也有關係。

群居延伸的集體智慧,讓個人無需掌握更多的技能,反正只要團隊正常運作就行,這就會導致人類的部分大腦反而會“沒用”,久而久之就退化了。

大腦縮小,智商也在下降

雖然,我們普遍認為,大腦的大小和智商沒有直接關係,但現實是,根據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智商正在逐年下降。

和腦容量一樣,智商也經歷了先猛漲后跌的情況。

根據弗林效應,自從智商測試出來後,人類的智商結果有逐年增加的情況,這是紐西蘭學者詹姆斯·弗林在 70 世紀 0 年代提出來的。

弗林和他的同事發現,在美國,3年的智商平均值是0分,到了0年已經提到了0分。 這一百年,智商足足提高了0分,大約每十年就提高0分。

他認為智商的提高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例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營養搭配,以及更好的醫療等等。

本以為這種趨勢會一直存在,但最新發表研究表明,弗林效應已經停止,而且發生倒退。

這項研究考察了 12 年至 0 年間近 0 萬名美國成年人的測試結果,結果表明,在這0年裡,平均智商在其中三個領域中下降了2分,只有一個領域(空間推理)有所提高。

最重要的是,不光是美國,芬蘭、法國、英國、挪威、丹麥、澳大利亞、荷蘭和瑞典近年來也有類似的發現。

根據已有的研究表明:芬蘭,從 4 年到 0 年,智商得分下降了 0 %; 法國,從 0 年到 0 年,智商得分下降了 0 %。

研究人員將智商分數下降歸結於:人類認知變懶了。

確實,現在做什麼事情都比以前容易得多,智能手機、人工智慧、多功能社交媒體等等,這些現代化的工具正在取代了人類大腦的很多功能,算數靠計算機、閱讀靠聽而不是看、有問題隨時“百度”不用記、手指一點自動化完成……

這些都讓人腦變懶惰了,久而久之,大腦也不用這麼努力了。

最後

總的來說,大腦的大小,和聰不聰明沒有直接相關性,只能說,腦容量大,聰明的概率大,但不絕對。

智商分數高低,和聰明也沒有直接相關性,智商測試只是檢測你在某些方面的技能。 分數低,並不能代表你就笨。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的智商分數普遍存在下降的趨勢,我們確實應該重視,尤其是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因為科技而更美好,但也帶來了各種“反噬”。

最簡單的例子,手機用多了,有時候我會突然想不起怎麼寫字,看視頻的頻率比看書多得多,這算好還是不好?

科學家一直在類比“未來人”的形象,看似有點危言聳聽,實際上將來變成“未來人Mindy”那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