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表哥家爆發了一場“家庭內戰”。剛滿13歲的侄子,因為被沒收了手機而跟父母強烈對峙。表哥表嫂說,從未見過孩子那樣歇斯底裡,他摔門而出的瞬間,家裡的空氣都彷彿凝固成冰!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教育專家陳默教授曾在《少年說》節目中的感慨:“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作為父母,想必很多過來人體會過:孩子確會經歷一個仇視、厭煩父母的階段。他們叛逆、唱反調、脾氣暴躁,每天像炮仗似的一點就炸。你說他幾句,立馬甩臉色,輕則頂嘴,重則可能動手。
但要知道,沒有天生就恨父母的孩子,他們只是用了不那麼正確的方式表達,實則內心在期待著父母的愛。當親情在誤解中遍體鱗傷,我們是否真的讀懂了孩子叛逆背後的情感?
曾經看過一個#14歲少年與家長衝突跳樓#的熱搜,可謂撕開了現代親子關係的隱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親子溝通調查報告》顯示,超過60%的初中生存在“情感表達障礙”。
精神分析理論學家認為,“仇親期”通常出現在孩子青春早期的時候,即12歲左右,約會持續2-3年。然而孩子對我們的恨,其實源於愛,正是應了那句“愛而不得,進而生恨”。
科學研究發現,12-15歲青少年前額葉皮層發育進入突增期,這好比給情緒系統裝上了渦輪增壓器,卻忘了升級剎車裝置。此階段的孩子,渴望被當作成人對待,卻又無法擺脫對父母的情感依賴。
一位媽媽分享,說自己只不過說了女兒一句“連襪子都洗不乾淨”,就見她躲在被窩裡偷偷哭了半天。或許這位媽媽還沒意識到,自己無意間踐踏了孩子可能視若生命的尊嚴!
有些家長會問,我明明已經傾盡全力給孩子所有的愛,可為何他感受不到?那可能只有兩種情況:一孩子想要的,是你不想給的;二你想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
【一】和孩子成為朋友
試著讓孩子覺得你是個能共聊、共玩的人,而不是時常嘮叨的家長。讓他感受到你的陪伴是輕鬆愉快的,而不單是物理空間的共處。比如我家,每個週末晚上的“親子桌遊夜”,是我們心照不宣的親子情感充電站。
【二】精準澆灌
我認為,運用李玫瑾教授提出的“三明治話術”,簡直有如神助!比如,先肯定:你今天主動整理了書桌;再建議:如果能把作業分好類就更棒了;后鼓勵:相信你明天能做得更好。這種分層溝通法,讓孩子感受到被看見而非被改造。
【三】構建情緒安全島
我家孩子有一次跟同學發生矛盾,事後自己也很受挫。我沒有急著跟他講道理,而是問他:“要不要去打會羽毛球?兩個小時的汗水揮灑,成了他情緒宣洩的出口。後來,孩子主動找那個同學和好,並成為最好的朋友。
【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發現孩子偶爾出現一些躲躲藏藏的小動作后,我鄭重其事地給他買了一個帶密碼的小盒子,並約定不會強行開啟他的小秘密。我從孩子清亮的眼神里,讀到了被信任的喜悅。
【五】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
前不久,我侄女給我打電話,因選科問題而焦慮不已。我倒是沒直接給她建議,而是引導她畫“決策樹”。先列出文理各科優劣勢,再標註興趣點和發展方向等。通過可視化思考過程,讓她最終做出了自主且理性的選擇。
【六】把批評包裝一下
當指出孩子某件事情做法不適當的時候,可以這樣表達:事件(你忘帶作業本)+影響(老師可能會批評你)+建議(可以試試列清單)。這種聚焦具體行為的反饋,能讓孩子更樂於接受改進建議。
【七】學會放手
在能力範圍並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一些事情。比如參加夏令營活動,讓他自己收拾東西和做相關準備,這不僅是對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和認可,也是幫其建立信心的重要步驟。
當孩子陷入“仇親期”的迷霧中跌跌撞撞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強行將其拉出來,而是要點亮一盞燈,以此告訴他:爸媽一直都在,只要你轉身,就能看見歸途。孩子身上那些叛逆的稜角,終將在愛的澆灌下,慢慢蛻變守護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