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毅力號”在火星發現奇特岩石,表面布滿球體
更新于:2025-03-27 18:48:32

IT之家 3 月 27 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在火星上發現了一塊令科學家困惑不已的岩石。這塊岩石被任務團隊命名為“聖保羅灣(St. Pauls Bay)”,其表面布滿了數百個毫米大小的深灰色球體,其中一些球體上還有微小的針孔狀結構。

據IT之家瞭解,“毅力號”於 3 月 11 日在傑澤羅隕石坑邊緣發現了這塊岩石。自 2021 年以來,“毅力號”一直在探索這個古老的湖床,尋找過去微生物生命的跡象。科學家表示,確定該地區地質特徵的起源,將有助於瞭解該地區岩石數十億年的演化歷程。

“聖保羅灣”岩石位於“女巫榛子山”(Witch Hazel Hill)區域的山坡上,這是一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岩石露頭,跨越超過 330 英尺(約 101 米)。每一層岩石都像是火星歷史的一頁。然而,根據關於這塊新發現樣本的聲明,這塊布滿球體的奇特岩石也可能並非原地形成,而是從別處“漂移”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球狀或奇特紋理岩石並非首次在火星上被發現。此前,NASA 的“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車也曾在它們各自的著陸點 ——“耐力隕石坑”(Endurance Crater)和“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附近發現過類似結構的岩石。當時,科學家普遍將其解釋為“結核”—— 由富含礦物質的地下水在岩石孔隙中迴圈、滲透併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的。就在去年,“毅力號”自身也曾發現過具有“爆米花”狀紋理的岩石,同樣被認為是古代地下水活動的證據。

除了地下水成因外,這類球狀結構也可能源於完全不同的地質過程。例如,它們可能是在火山噴發過程中,熔融的岩石液滴在空中快速冷卻凝固而成;也可能是在隕石高速撞擊火星表面時,瞬間汽化的岩石物質隨後冷凝形成的產物。

“每一種形成機制對這些岩石的演化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因此團隊正在努力確定它們的背景和起源。”任務團隊在聲明中表示。

目前,“毅力號”正在執行一項額外的任務,探索傑澤羅隕石坑邊緣。古老的火星地下水可能曾與這裡的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與“毅力號”之前在隕石坑底部探索時完全不同的環境。“毅力號”至今已採集了多份寶貴的岩石和土壤樣本,其中包括一些帶有類似“豹紋”和“罌粟籽”狀有趣特徵的樣本(科學家懷疑這可能是遠古微生物活動的證據)。這些樣本被仔細封裝在約 30 個雪茄形狀的採樣管中,靜待未來由 NASA 規劃的複雜“火星樣本取回”(Mars Sample Return)任務將其帶回地球進行深入分析。

但這項雄心勃勃的樣本取回計劃目前正面臨挑戰。由於遭遇成本超支和進度延誤,該計劃正在進行重大調整。據 NASA 署長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今年早些時候宣佈,NASA 已制定了兩套備選方案,旨在將這些火星樣本帶回地球。這兩套方案均需獲得國會批准約 3 億美元的初始撥款,目標是在 2030 年或之前啟動發射程式,並預計在 2035 年至 2039 年間實現樣本的最終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