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17萬年前人類突然集體穿上衣服?看看各地老祖宗的穿衣進化史
更新于:2025-03-27 17:30:33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現代社會衣服早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最普遍的部分,但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卻在世界各大陸裸奔,用肉體直接對抗自然環境。

但1710,000 年前,各地的人類不約而同的開始穿上了衣服,是什麼讓人類開始從衣服入手步入文明的下一個階段?我國古代的女子服飾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17萬年前集體穿衣服

人類演化可一向是慢吞吞的,為什麼全球的人類祖先突然在穿衣這件事上開竅了呢?說清這事兒得從現在已經很難見到的蝨子開始講起。

虱子讓很多人避如蛇蝎,聽起來就讓人渾身癢癢,可科學家眼裡的虱子卻能幫我們探究出許多歷史的秘密,人類身上的虱子分頭蝨和衣蝨兩種。

住在頭髮裡的叫頭虱,衣虱則只住衣服裡,這兩者是涇渭分明絕不越界的,但通過研究衣虱的DNA科學家發現,這兩種虱子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一種生物,只不過17萬年前徹底分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

而這種發現具備全球的普遍適應性,幾乎各地的考古都得出了這個結論,時間也是大差不差,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是從17萬年前開始穿衣服的。

是什麼讓全球各地的人類祖先在17萬年前開始穿衣呢?虱子雖然可以告訴我們人類穿衣的具體時程表,但無法告訴我們具體的原因,經過測算發現,氣候變化才是幕後推手。

17萬年前的地球正經歷更新世大冰期,氣溫開始嗖嗖下降,大冰川從南北兩極向赤道蔓延,許多地方的氣溫開始下降,這種氣候讓光溜溜的祖先有點扛不住了,皮膚再黑只能防曬,脂肪再厚也敵不過天寒地凍。

那些前往歐洲和亞洲的人類祖先在寒冷的面前吃盡了苦頭,於是他們開始琢磨保暖的方法,動物皮毛和樹葉就是天然的衣服材料,有了能夠蔽體的衣物,寒冷對於死亡的威脅就大大減少了,生存幾率也隨之提高。

所以衣服的出現根本就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我們的老祖宗突然有了廉恥感開始講究時尚,只不過是人類這個種群在寒冷氣候的壓迫下進行的一次技術升級而已。

不過那時沒有針線,我國古人是怎麼做衣服的呢?17萬年前的人類還處於石器時代,連骨針還得再等幾萬年後才會發明,所以那時的衣服製作相當簡單粗暴。

將皮毛被剝下后直接用石器刮掉肉渣和脂肪,稍作處理之後就可以將大塊皮毛披在身上,有條件的還可以用植物纖維捆紮固定,那時的衣服沒有什麼美觀一說,實用性是第一位的。

但對於整個人類來說,衣服的出現太重要了,人類有了更先進的保暖手段之後,祖先們才可以適應新氣候,才有資格在遷徙的過程中開闢道路,人類才可以真正的遍佈全球,所以穿衣服是人類演化歷史中的一大進步。

古代女子是如何穿搭的

1710,000 年前,很多歷史只能靠猜,那我國有記載以來的女子穿搭是如何演進的呢?其實服裝的發展史就是變遷的文化史,從衣服能看出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遠古時期的中國人同世界各地的古人一樣,靠著簡單的樹葉和獸皮蔽體,直到先秦之後,女子的服飾才開始逐漸講究起來,不過受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準,大多數的衣服還是十分樸素的。

用料大多是絲和麻,款式也相對單一,對於衣和裳的區分沒有後世那樣明確,很像是用絲和麻連在一起的袍子。

從那時開始,服裝的材質漸漸成為了劃分階級的準則,一直向後世沿用了數千年,貴族女子可以穿絲綢,衣服上也會有簡單繡花,貧苦人家的女子只能麻衣遮體。

到了秦漢時期的服裝還沒什麼太大變化,依然是以深衣為主,所謂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連在一起的服裝,不過秦漢女子的服裝比先秦要複雜一些,出現了曲裾深衣。

這種衣服全身緊窄,長長的衣擺像喇叭口一樣讓走路看起來飄飄然,美觀不說還能很好地包裹身體,避免暴露。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風氣的變化,升級版的直裾深衣自東漢之後開始流行,直裾不用層層疊疊地包裹,從衣服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出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唐代女子服飾的風格直接來了個大轉彎,奔放又開放的讓人眼前一亮,這個時期的服裝特彆強調露胸,衫子的領口開得很大,石榴裙成了最熱門的時尚單品,這種裙子的顏色豔麗如石榴花,是年輕女子們的最愛。

唐代女性喜歡濃豔的色彩,紅色也是從那時開始成了中華民族的國民色,傳說長安城的仕女們遊春時都穿紅裙,一起用紅裙搭成臨時的宴帷,場面十分壯觀。

當然裙子只不過是唐代女子的外衣,那時候都女孩日常裝束還有短衣、長裙和半臂短袖上衣,如此穿搭下來整體造型更豐滿有層次,畢竟唐代算是胡人統治的王朝,受外來文化影響很大。

西域胡服的傳入讓女子穿胡服化胡妝成了潮流,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自信開始初步顯現。

宋代女子服飾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果說唐代是大膽開放的,那宋代就是內斂精緻的。

宋代服飾以褙子為代表,這種衣服瘦身窄袖對襟設計,領子有生色領,整體看起來很簡潔。這種衣服設計雖然簡單,做工卻極其考究,很多褙子上都有精美的刺繡和裝飾。

宋代女子終於從追求鮮豔色彩的潮流中解脫出來,開始注重素雅之美,衣服顏色淡雅材料輕盈。我們可以從李清照的詞窺到當時的場景: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細膩、精緻和輕便才是宋代女子衣著的寫照!

宋代貴族女子的服飾逐漸變得更講究層次感,會在外衣內加上襯裡達到保暖又好看的效果,那時的女子服飾是修長又有線條的,整體風格素淨。

到了明朝之後,女子的服飾又有了新的潮流,明朝是從蒙古人手中將主權搶回來的朝代,朱元璋有這個放牛娃出身,對於傳統歷法的執著到了幾乎偏執的程度。

皇帝是如此思想,全國上下自然會延續它的意志,從明代初年開始,整個王朝就恢復了漢族傳統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女子服飾開始重回宋代的精緻風格。

但是審美這件事還是會變的,雖然大體上明朝和宋朝的服裝差不多,但明朝的服裝還是有很多新鮮的元素,原本在宮廷中流行的無領對襟馬甲逐漸傳入民間。

成了那個年代年輕女孩的時尚單品,披風也開始在明朝流行,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大氅大多都是明朝的打扮。

服飾同禮有什麼關係

說完了古代女子的服裝變遷,為什麼衣食住行中的衣被放在了第一位呢?從古代的角度來看,衣服可不光是時尚潮流和個人愛好,我國是禮儀之邦,衣服從由記載開始就已經成為了禮儀和身份地位的象徵。

所以穿衣服這件事對於中國古代來講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禦寒保暖這麼簡單。

自從周朝以後,我國就有了一套十分嚴謹的禮儀系統,不管是吃飯穿衣還是祭祀拜祖,幾乎全部的日常活動都有禮法可循。

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十分嚴苛的衣服等級制度,什麼級別的人穿什麼顏色,什麼階層的人穿什麼材質都是有講究的。

官服上的刺繡補丁也非常明確的標明瞭等級觀念,稍有不慎就是僭越,輕則挨上一通斥責,重則發邊流放,如果被扣上謀反的大帽子,滅九族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至於普通百姓平時只能穿粗布衣服,顏色最多是灰黑和淡藍,在古代社會單從衣服就能看出很多東西,人不可貌相這句話就是這麼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

這麼看來每一個朝代的服飾變革雖然反映出的是當時的社會審美和時尚潮流,但我們也可以從衣服這件稀鬆平常的物件看出來當時的社會禮法。

在穿衣打扮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祖先遠比我們要重視的多,所以衣食住行中衣才是首位,在主人看來身上穿的是行走在外表露出來的門面,絕不能有半點含糊。

結尾

人類祖先穿上衣服到現在為止已經17萬年了,世界各地也都因此連續出了不同的穿衣風格,但是服裝的發展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縮影。

當我們的祖先迫於氣候威脅穿上獸皮的那一刻起,歷史的車輪就已經開始滾滾向前轉動了,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服裝都漸漸的被賦予了身份和地位的內涵。

透過服裝的演變,我們不光可以看到人類對美的追求,還可以看到整個社會背後制度的發展不文明演進的力量,衣服才可能是真正的人類文化和歷史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