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時隔近 40 載重登大銀幕,其實從小就已經看得爛熟,但還是忍不住去看了。
看完又忍不住想寫,因為又生出許多新的想法。
總在聊內娛小花上位之戰,卻沒人意識到,如今早就被捧上神壇的前輩,曾經也是從小花拼搏起的。
《倩女幽魂》現在看是絕對的經典,但在彼時不過是一個預算極少、不被看好的偏門專案。而王祖賢彼時才剛 19,來港務工一年多,毫無根基可言,甚至都不是首選女主角。
而也就是這樣的底牌,捧出了一個風靡亞洲的巨星,令多國人民罕見地達成了共識。
除了情懷之外,《倩女幽魂》顯然有更多值得探討的東西,也可看作一部鮮活的巨星發跡史。
首先我們要看,《倩女幽魂》這部電影做對了什麼?
答案是,它哪哪兒都沒往對的方向做。
徐克想要拍這樣一部作品,起因是他幼時看過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自此念念不忘。待到新藝城影業(他和前妻施南生均為公司的大佬,為“新藝城七怪”成員)根基漸穩,才想到要把童年陰影再搬上銀幕。
而如果了解當時香港電影市場的情況,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倩女幽魂》開始就不被看好。
彼時香港電影正處於被喜劇片、動作片絕對壟斷的階段,雖也有黃百鳴的《開心鬼》系列和林正英的殭屍電影掀起的鬼怪熱,但畢竟沒人想過“人鬼戀”這麼古怪的題材,連李翰祥聽說此片要被重拍都很吃驚。
可徐克沒管這麼多,他就想滿足一下“衝動”。
而下一步,他又找來了程小東擔任這個新項目的導演。
一位正因拍了一部奇幻愛情電影遭遇事業滑鐵盧的低潮男子。
徐克給的這個 offer,就好比逼著剛上完《花少》的楊洋立刻去錄《一路繁花》,完全是不把心理創傷當創傷啊。
最後經過他的一番巧舌如簧的忽悠,程小東還是上馬了。
而提到這電影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視聽層面,一開始更是沒有一點讓人覺得可靠的跡象。
美術指導奚仲文,一個從未做過任何古裝設計的美術指導。
為電影臨時抱佛腳,預習的資料是一堆日本古裝片。本來風格已經跑偏了,還要應付一個不願意穿古裝的哥哥,需要他把現代裝做成古裝的感覺(?)。
最終他用了大量現代布料和時裝剪裁,不管制式只求用蚊帳堆出氛圍,竟成為了東方美學的代表作。
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收效,也導致該系列第三部的服化道全面放飛。頭上插的各種巨型塑膠釵子配合超絕多巴胺穿搭,堪稱陰間維密秀。
還有留名影史的黃霑做的配樂,也壓根不在原計劃之內。
黃霑一開始聽說徐克要做這部戲,就立刻打電話毛遂自薦,因為他覺得給鬼片寫配樂很簡單,沒人見過鬼,所以怎麼發揮都可以。
但當時程小東已經敲定了配樂師人選,黃霑厚著臉皮請命三次,也被連著拒了三次。堂堂一代港樂宗師,竟貼不上一部預算僅 100 多萬港幣的片子。
那最後他又是怎麼上崗的呢。
原因是原定的作曲家突然有事做不了了,他這才被想起來,臨時拉來救急。
本來黃霑就是中途加入,又要作配樂又要寫主題曲,已經累得很,但徐老怪可是讓黃霑寫了足足七版《笑傲江湖》才給過的頂級刻薄甲方,來了自然就是來受難了。
因為時間太緊,片中燕赤霞的角色曲《道》來不及找歌手錄,於是就由作者本人霑叔順帶演唱了。
而葉倩文那首經典的《黎明不要來》,更是徐老怪在拍攝尾聲,臨時起意逼黃霑再創作一首的產物。
只不過黃霑實在是寫不出來了,於是從之前一部沒能發行的電影裡撿了一首棄曲交差,沒想到意外合襯,簡直像是為《倩女幽魂》量身定做的。
黎明不要來 ( 電影版 ) , 葉蒨文
至於什麼劇本造型一路拍一路改、拍攝時間過長導致兩度超預算、拍完一版後覺得不行又重拍一版、在最後十天臨時起意決定拍一個大場面的結局……都已經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亂子了。
可見,世界作為一個巨大草台班子的本質是不隨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哪怕是大師、經典,也往往是在混亂、失控和走運中實現的。
不過,徐克也並非放任這個專案野蠻生長。
他的思路是把控住最核心的東西,而讓其他部門有所發揮,包括對他選定的導演程小東也給予了相當的尊重。
而被他牢牢抓住的東西則是,《倩女幽魂》的敘事。
這部電影的編劇是阮繼志,巧了,又是一個從來沒接觸過這類題材、被徐克強行給抓過來的年輕人。而徐老怪的理由則是,阮繼志寫過一些關於“男盜女娼”的本子,能給《倩女幽魂》增添一絲情色感。
可想而知,接到這個工作的阮繼志必然與其他幾位幕後人員一樣,是完全摸不著頭腦的。
好在徐克給了他一個相當清晰的創作思路——
把女鬼當成公關小姐來寫就好了。
阮繼志一聽,對啊,性工作者和女鬼是很像的,都是夜晚出門獵食,白天不能見光,欺騙男子的金錢血汗。而大 boss 姥姥就如同老鴇,逼迫著一群女子為自己賣命。
還記得前面說過,黃霑從別的電影拿了一首棄曲給《倩女幽魂》用嗎?
無巧不成書,他先前籌備的那部片,恰好就是一部關於性工作者的作品,與徐克的思路不謀而合。
因此,《倩女幽魂》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躋身“經典”的底色——
它看似是以古代為背景,但恰如前文在服裝設計那塊兒提到的,徐克根本就沒打算把它當成古裝戲拍,它純純是一個披了古裝外皮的現代故事,是一段窮小子和性工作者的奇緣,更是對現實社會的反諷譏刺。
將之視為古早版的《阿諾拉》,其實也無不可。
電影的其他環節多少顯得潦草,但徐克唯獨對劇本卻極為看重。籌備就花了三個月,修改更是歷經半年,一直到殺青前最後一刻。
那麼比起李翰祥的原版以及《聊齋》,魔改王徐克這次又下了哪些功夫呢。
簡單來說,他去除了前作所有的封建保守氣息。
在 60 年的老版《倩女幽魂》中,小倩是個羸弱的下位者,仰慕寧采臣的才華和品德,總是苦苦哀求寧采臣的垂憐,願意為他當牛做馬。
而寧采臣則是一個崇尚封建道德、近乎不近人情的“正人君子”,為了自己的清白對小倩袖手旁觀,把她遭受家暴當作“家務事”看待。
而在劇情中,寧采臣越是古板守舊,小倩便越為其人品而傾倒,乃至挑破了自己的女鬼身份來幫他脫險。
對比可見,徐克雖保留了《倩女幽魂》這個名字以示致敬,卻完全顛倒了原作的敘事,將主角真正變成了“倩女”。
在他的創作里,寧采臣雖本性善良敦厚,卻實在膽小窩囊。
反倒是小倩,不僅全程保護他、説明他,還是令他最終生出勇氣的決定性力量。
寧采臣和燕赤霞進入鬼界對付黑山老妖,卻雙雙被吸走魂魄。最後也是小倩不顧自身安危持寶劍刺中老妖,才扭轉戰局。
雖是鬼魅,這一版的小倩卻被賦予了豐滿的人格,以及絕對的主體性和中心地位。
除此之外,徐克還給了她超前的認知與精神境界。
徐克的電影總愛講述“人間的異化”,就好比《青蛇》就顛覆了“人間有情”的幻象,辛辣地批判今人尚不如妖怪野獸有感情。
而《倩女幽魂》中亦有看穿人間虛偽的智者。
一個,是刀口舔血、步步驚心的燕赤霞,他在打打殺殺中理解了人間。
另一個則是小倩。
在不見天日的黑暗裡,在太多的不得已之下,她比任何人都明白了人性的險惡兇殘。
最後要聊的自然是成就了《倩女幽魂》傳奇性的最關鍵因素——
王祖賢。
很多人應該想不到,如今被視為“女鬼專業戶”的王祖賢,當時壓根都沒被考慮過,徐克想的一直是中森明菜、羅美薇(張學友老婆)這種冷豔孤傲的款。
而王祖賢,在《倩女幽魂》前屬於和女鬼八竿子打不著的人。
因為從小就是籃球隊前鋒,酷愛運動,所以整個人洋溢的都是健康健碩的氣質,略帶嬰兒肥笑起來更是標準甜妞,感覺鬼碰上都會被她的陽氣照化了。
更別提她著平底鞋都比哥哥高半頭的身高以及略帶男相的長相,頂上發髻直接變成 180+ 史上最猛女鬼,感覺單挑燕赤霞都綽綽有餘。
所以我一直懷疑,片中這一段不是玩梗,是張國榮真的抱不動。
但是呢,19 歲的王祖賢卻做對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美。
我知道你看了這句話會想翻白眼,但你先別翻。王祖賢當然是超級美女,但在當時美女如雲的港圈,她的競爭優勢未必就很大,就比方徐克自己屬意的兩個女主人選,並不比王祖賢差。
王祖賢真正贏了別人一大截的地方是,她理解自己的美。
當她聽到有一部叫《倩女幽魂》的片正在籌拍時,她就已經想像到了自己飾演的樣子,並且認定自己合適。
這自我認知完全是準確的。
因為臉上同時兼具男相的英氣和女相的妖嬈,她在古裝扮相裡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距離感,再加上天生皮膚巨白、頭髮巨黑,更襯得她與鬼魅一般無二。
當徐克接到她的電話時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因為他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沒設想過讓王祖賢來演。
而王祖賢做對的第二件事,就是勇。
小倩這個角色是她自己打電話跟施南生和徐克要到的。
前文也說過《倩女幽魂》開始是個不被看好而且多少有點草台班子的劇組,原本預算就不多,徐克更覺得自己付不起王祖賢的片酬。可王祖賢就是鐵了心要拿下這個劇本,甚至主動自降片酬,這才順利進組。
當年黃霑聽到這個故事,都嘖嘖稱奇,說很少有少女能做到她這般。
王祖賢在那會兒,一來在香港沒什麼人脈,二來本身也不缺戲拍,所以說白了,她自己出來撕餅,是很容易遭人恨、受人欺負的。
但她一直奉行的原則就是,想要就去爭取,覺得臉只能給她帶來方便,而不代表應該坐等投喂。
這種思維莫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在如今集體奔三的內娛小花中也是罕見的。
而從中你也看得出她一直在做的第三件事:把握時機。
王祖賢是一個足夠漂亮的明星,卻不是一個實力足夠強的演員。若沒能留下足夠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許歸宿就是和李嘉欣、關之琳一樣,空有女神的名號,卻終生摘不下花瓶標籤。時間一久,後生也便記不太清她們都演過什麼。
而《倩女幽魂》這一時機,被王祖賢抓住了。她在這系列電影裡爆發出了超強的星光,用一個絕無代餐的角色錨定了自己的地位,未滿二十便有了巨星之勢。
在 87 年到 93 年的全盛期中,她開始以驚人的產量拍攝電影,其中雖不乏有新鮮的嘗試,但她大體上仍是憑大量女鬼、女妖的角色為事業添加磚瓦。
可愛老王
其中有個插曲,是 92 年被墨鏡王拐進臭名昭著的《東邪西毒》劇組,一群大腕兒拍到片約期滿,導演還沒想明白自己要拍什麼。
就當其他演員被困在劇組痛苦不堪時,王祖賢反倒瀟灑跑路,在兩年後《東邪西毒》放映前,一連推出了《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青蛇》《畫皮之陰陽法王》等代表作。
比起在成品被剪得慘不忍睹的其他幾位大明星,她的跑路實在是明智之舉。
可也就是在這一巔峰時期,她因與有婦之夫林建岳的戀情而聲譽受損,在 93 年選擇了淡出影視圈。
直到 2001 年,她再度出山,教娛樂圈後生如何走一步好棋。
這枚棋子叫《遊園驚夢》。
這部作品,堪稱濃縮了一個女星所能施展的所有辦法——
名導操刀,與國際影星合作,雙女題材,為戲特意學習崑曲……
王祖賢為這部電影還特意出山去往東京電影節擔任評委,出席各類放映活動,要知道這可是她多年來最厭惡的工作。
一個沉寂已久的女星沾上這任何一項,都是妥妥的要拿複出影后的意思。只可惜,她在《遊園驚夢》中仍不夠好,雖已突破了自我,仍夠不到實力派的門檻。
於是她把握了事業最後一個時機:徹底隱退。
但別誤會,她這不是對自己抑或娛樂圈徹底失望,而是誠如她自己所言,“我完全不被選擇”,這是她能做的最好的一步。
《遊園驚夢》恰如她給自己最後的測驗,若還能在演藝事業再進一步,或許就能激起新的期待。但事實證明她的傳奇最適合停留在《倩女幽魂》,再掙扎或許也不會有進益,只會模糊了她巔峰期的星光。
於是原地封神就是最好的選擇,擁有的已經很多,無需在執著更多。
後來很多年裡,人們都在惋惜王祖賢在全盛期退出江湖,一遍遍在《倩女幽魂》中回味她的傳奇。
但我想說,她短暫的事業是我見過最精彩、最具啟發性的女性奮鬥史之一。
內娛小花能在她的三招中學到些許皮毛,足以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