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傑夫•威廉姆斯再訪中國供應鏈:將繼續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
更新于:2025-03-26 23:33:27

蘋果高管又來中國了。

日前,蘋果CEO蒂姆·庫克發微博稱:“你好,北京。”去年全年他曾到訪中國三次。除庫克外,蘋果首席運營官傑夫•威廉姆斯也頻頻訪華。他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是供應鏈。

自1993年開始,蘋果就在中國開展業務。如今,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涵蓋了從原材料採購、零部件製造到整機組裝等多個環節。蘋果有200家主要供應商,其中超過80%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這意味著,蘋果的硬體產品幾乎離不開中國的工廠。

3月25日上午,蘋果首席運營官傑夫•威廉姆斯來到立訊精密(SZ002475)位於江蘇常熟的精密零元件工廠,在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的陪同下參觀了高度自動化的精密製造產線,包括模具中心、高精密的音圈馬達生產線等。去年10月,他曾參觀立訊精密位於江蘇崑山的iPhone總裝工廠。

蘋果首席運營官傑夫•威廉姆斯與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 圖片來源:蘋果提供

“能做、肯做” 中國供應鏈贏得蘋果高管讚譽

作為知名的“果鏈”企業,立訊精密與蘋果的合作始於2011年,公司最初向蘋果供應連接線,如今,已覆蓋蘋果幾乎所有的產品線。目前立訊精密約有16萬人在中國的17座工廠從事蘋果產品相關的生產。

據介紹,立訊精密常熟園區從2020年開始投入使用,整合了模具加工中心,並開發了蝕刻、金屬注射成型、金屬五金衝壓、數控加工、光學成型等技術,實現從模組的垂直整合。此後,立訊精密常熟廠區為iPhone生產音圈馬達模組,繼而將產品線擴展到Apple Watch、Vision Pro等產品的零元件開發。2024年,立訊精密常熟工廠量產了兩個關鍵的iPhone 模組——首個相機控制模組、新型音圈馬達模組。

記者在由蘋果和立訊精密共同研發的音圈馬達全自動生產線上看到,其鐳射噴射焊接產線使用了較為先進的技術:焊錫球先被鐳射熔化,然後藉助氮氣,這些熔化的焊錫球被噴射到連接點上。與傳統方法相比,這一技術可以確保焊接過程中不產生飛濺物,整個焊接過程以高速度進行。

參觀時,傑夫•威廉姆斯對《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記者再次強調,中國是特別重要的市場。“中國是我們供應鏈的一個核心部分,我們在這裡投資了30年。我們會一直在這裡——我不認為這會改變,我們將繼續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

25日下午,傑夫•威廉姆斯在傑士德集團董事長景余祥的陪同下還參觀了傑士德集團位於蘇州的設備展示中心。據介紹,傑士德集團從2008年開始成為蘋果的自動化設備供應商,最初為蘋果提供手動載具,過去的十幾年來,傑士德集團已累計為蘋果提供了近6.5萬台設備。與此同時,傑士德集團的產品品類也從簡單的組裝機,擴展到能夠覆蓋組裝整體中超過80%種類的設備。而前一天,他剛走訪了位於山東濰坊的歌爾股份(SZ002241)。

截至目前,蘋果分佈於全球的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超過80%在中國設有工廠從事蘋果相關的生產。“國內供應商獨特的一點在於,他們‘能做、肯做’。每一次我來到中國跟供應商見面后我會感到信心滿滿。”傑夫•威廉姆斯說道。

蘋果AI中文版上線在即 能否帶動iPhone銷量成焦點

除了依賴中國供應鏈外,蘋果還非常重視中國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但中國市場競爭激烈,蘋果大中華區的營收面臨一些挑戰。

今年1月31日,蘋果發佈了2025財年第一財季(即2024年第四季度,截至2024年12月28日)業績,公司實現營收1243億美元,同比增長4%。庫克表示:“蘋果公佈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季度財報。”不過,該季度蘋果大中華區凈銷售額為185.1億美元,同比下滑11%。

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蘋果在中國出貨1310萬台,得以在其傳統旺季衛冕第一,但由於來自本土廠商的競爭升級,蘋果出貨量出現同比下跌;縱觀2024年全年,蘋果在中國出貨量為4290萬台,與OPPO、榮耀分別排名第三、第四、第五,市場份額均為15%,凸顯了競爭的白熱化。

手機之外,最令中國消費者關注的還有AI(人工智慧)功能。關於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慧)中文版的合作方與推出時間,市場上此前流傳著各種傳聞。百度、騰訊、位元組跳動等互聯網巨頭,以及在AI領域嶄露頭角的DeepSeek,都曾被傳是蘋果的合作候選物件。

當前,蘋果智慧中文版上線的時程表已經確定。2月20日,蘋果官網顯示,蘋果智慧簡體中文、英語(印度、新加坡)、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日語、韓語等版本在4月初上線支援。

在多語種的蘋果智慧更新後,有觀點認為這將帶動iPhone產品線在今年二季度的整體表現。不過也有分析師持其他意見。

Counterpoint分析師認為,現階段,AI手機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仍是一個新概念,雖然手機廠商的AI加持可能吸引一些使用者,但並不意味著其銷量能夠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對於蘋果而言,蘋果智能此舉更多是為了長期佈局。在未來,沒有AI功能的智能手機品牌可能會面臨高端使用者流失的風險。但要實現更多創新,依賴單一的大模型並不夠,智能手機的AI能力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還需關注大模型後續功能的整合。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