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使用百度地圖十年、高德地圖五年的深度使用者,我對兩大導航巨頭的軌跡記錄功能有著切身體會。在這個依賴位置服務的時代,軌跡記錄不僅是出行數據的沉澱,更是技術實力的縮影。通過對比兩家的底層邏輯與用戶體驗,或許能窺見地圖導航行業的技術突圍方向。
高德地圖的軌跡記錄機制更依賴路網數據匹配,而非單純依賴 GPS 座標。這種策略在城市主幹道表現出色,但在新開通道路或複雜路況下容易出現軌跡斷裂。例如,某段 2024 年新通車的市政道路,儘管實際行駛多次,高德仍因路網數據未及時更新導致軌跡斷開。其優勢在於通過分色顯示不同交通方式(步行 / 騎行 / 駕車),提升了數據可讀性,但放大后顏色標記消失的設計,削弱了長距離軌跡的細節呈現。
百度地圖則採用更激進的 GPS 直採策略,軌跡連續性更強,但代價是容易出現 "飛線" 現象 —— 在信號遮擋或高樓密集區,定位點會出現跳躍式偏移。這種現象在地下停車場或隧道場景尤為明顯,導致軌跡出現 "漂移" 或重複堆疊。不過,百度通過 "北斗 + 5G" 融合定位技術,在高快速路段實現了亞米級精度,車道級導航功能已覆蓋全國 200 城,為軌跡記錄提供了更堅實的技術底座。
分模組展示不同出行方式的歷史數據,且支援一鍵生成軌跡故事。但自 2024 年起取消了汽車駕駛軌跡的自動記錄功能,需手動創建步行 / 騎行軌跡,這對有車一族不夠友好。相比之下,百度地圖的軌跡錄製更智慧,通過 "我的足跡" 模組實現自動記錄與手動錄製雙模式,並支援雲端同步與多設備共用。其車道級導航在深圳、廣州等 8 城的實測中,可精準識別車輛所在車道,輔助用戶預判變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