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NO.1 第二屆中國具身智慧大會即將舉辦,將發佈具身智慧十五大重點方向
中國具身智能大會(CEAI2025)即將於2025年3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市舉行。本次大會由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主辦,CAAI 具身智慧專業委員會(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承辦。根據議程,將舉行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具身智慧專委會授牌儀式;進行具身智慧政策解讀;同時,將發佈具身智慧十五大重點方向、發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具身智慧白皮書。
NO.2 許彬:今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計劃7月發佈1-2款智慧基礎操作模型
3月25日,在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開幕式現場,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彬表示 ,今年1月21日,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位於浦東的張江模力社區正式啟用,首期能容納超過100台人形機器人同時訓練,目前運行良好,期待未來形成國家級體系。今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預計將在今年7月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發佈1-2款智慧基礎操作模型,下游企業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精準二次開發,再落地到具體的應用場景,同時也計劃協同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收集數據進行生成智慧模型的訓練。
NO.3 阿裡雲近日在全球頂尖高校招募AI技術儲備人才
阿裡雲近日在全球頂尖高校招募AI技術儲備人才,為近年來規模最大的AI人才校園招聘。據瞭解,此次校招面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全球頂尖高校,招募大語言模型、多模態理解與生成、模型應用、AI Infra等領域技術人才。同時,項目設置A Star專案和Al Clouder專案,面向具備高水平論文、開源項目影響力等特質的頂尖人才,為這類畢業生提供更優薪酬和專業扶持。
NO.4 國內首次!機器人要在無錫開運動會!
3月24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新聞發佈會透露,將於2025年4月24日至26日在無錫市惠山區舉辦的運動會,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無錫市惠山國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人形機器人百人會共同承辦,是國內首次舉辦的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綜合性運動會,由競賽展示、嘉年華活動、主題會議組成,以創新的形式、多元的內容,展示科技創新成果,點燃全民創新引擎。
NO.5 重慶:有關部門已起草了促進生育、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相關文件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其中提出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從地方來看,重慶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生育有關決策部署,目前,正按國家統一部署推進相關工作。同時,相關部門已起草了促進生育、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相關文件。
NO.6 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出臺離境退稅針對性措施
3月25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表示,商務部計劃提升離境退稅政策效果,將會同有關部門出台針對性政策措施,增加退稅商店數量,優化退稅服務,便利境外旅客在華購物,擴大入境消費。
NO.7 商務部:各地正加緊編製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工作方案
3月25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表示,目前正指導各地商務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有序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申報工作,加緊編製試點工作方案。後續將按照“成熟一批、啟動一批”原則,確定試點城市名單。
NO.8 多家銀行上調消費貸額度上限,“有產品最高可提升至100萬”
近期,多家銀行已經上調了互聯網消費貸款額度上限,從原來的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此外,如果借款人參與線下審批,還有可能獲取更高的消費貸額度。例如,某銀行客戶經理向記者表示,如果借款人是“上班族”,且就職企業名列建設.銀行白名單的話,那麼申請消費貸的額度上限最高可以提升至100萬元。業內分析,在消費貸額度上限提升的同時,銀行需要重視風險管理,尤其是資金流向的監管。同時,消費貸與消費場景的融合也至關重要。
NO.9 小米集團:擬配售8億股現有股份,配售價為每股53.25港元
小米集團在港交所公告稱,將向賣方配發及發行8億股新.股份,合共占公司於本公告日期之現有已發行股本約3.2%及於認購事項完成後經配發及發行認購股份擴大的已發行股本約3.1%,每股新.股份的認購價等於配售價每股53.25港元(較股份於最後交易日在聯交所所報收市價每股57.00港元折讓約6.6%),認購股份總值為426億港元,公司擬將認購事項的估計所得款項淨額約425億港元主要用於(a)加速業務擴張;(b)研發投資,以進一步提升科技實力;及(c)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NO.10 商務部:將組織摸排外貿企業內銷需求,建立重點外貿優品企業名單
3月25日,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副司長李維正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通過高品質外貿商品創造消費需求是擴大國內消費的重要方面之一,今年商務部將繼續以“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為引領,擴大外貿優品消費。李維正介紹,助力穩外貿、擴消費主要有四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暢通外貿優品內銷管道,搭建外貿企業擴內銷平臺。二是加大外貿優品消費支援。三是培育外貿優品消費品牌,摸排外貿企業內銷需求,建立重點外貿優品企業名單。四是推動內外標準認證銜接。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