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上千元!收割國外中產的米其林,為啥國內就是開不起來?
更新于:2025-03-26 12:41:16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曾經風靡全球的米其林餐廳在北京上海徹底涼涼了!

北京高端西餐天花板Opera BOMBANA也在開了十一年之後悄無聲息地關了門,曾經被無數中產階級追捧的米其林餐廳,怎麼突然就不香了?是因為太貴還是大家連飯都吃不起了?米其林餐廳跑路到底緣之奈何呢?

北京中產吃不起米其林餐廳!

北京的餐廳Opera BOMBANA曾是無數中產階級心中的夢想之地,哪怕攢上半個月工資也得去那兒消費一把,否則都墜了自己中產階級的名頭。

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Opera BOMBANA都是北京高端西餐的天花板,人均消費一兩千,號稱能讓食客在一頓飯中體驗到頂級的味覺盛宴。

不過屬於Opera BOMBANA的傳奇時代已經過去了,去年4月這家在北京中產圈兒裡火了11年的米其林餐廳突然宣布關門,只給供應商扔下了一個400多萬貨款的爛攤子,明明代表的是高大上的米其林餐廳,怎麼說關就關了呢?

Opera BOMBANA只不過是米其林餐廳關門潮的一個縮影而已,同一時間段北京上海多家知名米其林餐廳紛紛拉下了捲簾門。

曾經入選黑珍珠和必比登榜單的西餐廳TIAGO也在今年接連關閉了多個門店,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米其林餐廳怎麼一下子就不行了?是因為經濟週期下行的影響嗎?其實還真的沒那麼簡單。

追求性價比是人的天性,但是在米其林餐廳眼中,所謂的性價比卻是low的代名詞,所以貴也就成了米其林餐廳的共性,價格越高檔次自然就越高,貴到讓人下不了筷子不是因為餐廳的價格高,而是因為食客的檔次還不夠。

也正是這種骨子裡的高傲,讓米其林餐廳在過去幾年裡成了很多中產標榜身份的方式。再加上那些年朋友圈盛行,曬一個Opera BOMBANA吃一頓飯的朋友圈成了中產們的潮流。

可這種消費觀念本身就是畸形的,當大環境發生變化時,這些站在泡沫上的消費觀念也就成了最早被淘汰的無用之物。

中產們的錢包縮水了,消費能力也在逐漸下降,曾經一頓飯來個兩三千雖然肉痛但也還能接受的起,可是經濟的低迷讓很多人從之前的歌舞升平中清醒了過來,在朋友圈炫耀一下好像也沒給自己帶來什麼特別的,越來越務實的消費觀終於讓米其林餐廳失去了存在的心理基礎。

可身價已經被自己抬上去了,米其林餐廳也就被高高掛起,很難放下了。這些年的膨脹讓很多米其林餐廳的運營成本非常高啊,Opera BOMBANA店內的一幅瑪麗蓮·夢露畫像據說就花了1000萬,食材裝飾和員工薪資等方面的支出更是行業的佼佼者。

在米其林餐廳爆火時,這點支出或許不算什麼,但是現在去米其林餐廳消費的顧客越來越少,就連週末整個餐廳也是空空蕩蕩,收入自然直線下降。

但是成本卻沒有隨收入的下降進行收縮,反而租金年年上漲,人力成本也越來越高,餐廳被壓得喘不過氣來,草草收場就是必然,有員工在關店前一天還在準備勞動仲裁,想要跟餐廳一刀兩斷,拿到工資和補償之後徹底轉變行業。

這已經成了中國米其林餐廳的怪像,上海的KOR Shanghai和玉芝蘭等多家米其林餐廳也陸續關停,高端餐飲行業的泡沫正在迅速破裂。

餐廳關門的速度讓人猝不及防,但對整個國家消費體系來說,這卻是個好事情!現在回過頭來看,之前的消費未免有些太過浮誇,回歸本真不是挺好的嘛。

米其林餐廳到底有多貴?入選米其林真就高不可攀了?

或許對普通百姓來說,對米其林餐廳的貴沒有個切實的概念,只有真正去過的人才可能深有體會。

曾經紅極一時的Opera BOMBANA的招牌套餐價格是1688元,但這隻是最普通的套餐而已,米其林餐廳一直都靠著貴蜂蜜全球。

丹麥Noma餐廳的人均消費可以達到7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接近5000元,堪稱天價。

米其林餐廳的菜品為何如此昂貴呢?除了產品附加值之外,米其林餐廳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對普通飯店來說,米其林餐廳對食材的要求確實非常嚴格,頂級食材更是比比皆是,Opera BOMBANA的功能表中曾有用松露帝王蟹和鰲蝦等食材混合而成製作的菜餚。

這些食材的獲取成本極高,不管是法國黑松露還是朗德鵝肝,再過去都是以克計算的,再加上米其林餐廳對烹飪技藝和擺盤形式的高要求,一頓飯下來的食材和人工成本確實比其他飯店要高上不少,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但是如此高的價格就真的代表高品質嗎?在很多食客體驗了之後,都會發出米其林餐廳不過如此的感慨,美食的口味和精緻程度本來就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就像我們在很多飯店吃的口味並不一定趕上街邊小攤一樣。

在很多中產階級眼裡,去米其林吃飯吃的並不是口味,而是追求精緻的儀式感,至於滿足口腹之欲這種最基本的問題,不應該是中產階級們需要去考慮的。

但在我看來這是所謂的高品質對我國國情來說並不符合,在我們國家的傳統里,吃飯要講究色香味俱全,至於一頓飯動輒三四個小時的慢條斯理,其實是中世紀歐洲貴族們才有的吃飯方式,完全不符合我們的飲食習慣。

至於歐洲貴族是否優雅,跟我們的生活又有何幹呢?就算是整個日刀叉西餐,也依然改變不了996和007的荒誕現實,人生層次的提升並不是通過一頓1688的米其林套餐就能解決的!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米其林餐廳老闆要考慮的,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這些米其林餐廳很少擁有自己的固定資產。

當餐廳被米其林指南收錄之後,房租漲價成了慣例,上海祥興記在意外入選米其林推薦小吃后,房東立刻漲租30%,餐廳無奈之下只能搬走,入選米其林指南對餐廳來說並不是一塊免死金牌,反而可能是死亡之吻。

那米其林指南對餐廳來說到底什麼呢?米其林指南的評選看重的是菜品的食材和烹飪技藝,注重的是口味融合和持續穩定性。

在某些方面來說,能入選米其林餐廳榜單確實代表著餐廳在某些方面達到世界頂級水準,但是這也並不能成了米其林餐廳身價倍增的資本,就算入選世界頂級水準,永遠就只是個餐廳,讓人吃飽吃好才是餐廳最應該做的事情。

為什麼這些世界頂級水準的餐廳總是接二連三地跑路呢?

為什麼米其林餐廳在中國火不起來?

首要的原因大概還是成本居高不下,雖然這些米其林餐廳在食材選擇和烹飪技藝上都有極高要求,但是我國多年的習慣都是追求性價比,就算是有一部分中產階級可能對於價格不太敏感,但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不可能頻繁消費。

當運營成本遠高於普通餐廳時,競爭力就在不自然的下降,而且米其林餐廳一般位於城市繁華地段,租金成本也十分高昂,再加上極為奢華的裝修成本,讓米其林餐廳很難計算好盈虧比例。

翻台率這種餐飲界常用的參考指標對於米其林餐廳來說根本就是奢望,顧客花了如此高昂的價格來餐廳用餐,自然不可能匆匆忙忙吃完就走。

一頓飯吃上個三四小時都是常態,等到吃完之後也已經過了飯點,翻台率這事兒也就無從談起了,一個裝修投入動輒千萬的餐廳,用餐高峰期最多只能接待十幾桌客人,就算客單價再高,又有什麼底氣抵消高昂的成本呢?就算米其林餐廳有著光環加持,歸根到底也就是一場生意罷了,沒有盈利能力,生意自然也就無以為繼了。

消費環境的改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過去吃一頓米其林餐廳的西餐是身份的象徵,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終於從泡沫中醒了過來,開始追求實惠口味的本土化。

火鍋和燒烤等更具地方特色的餐飲選擇逐漸成了主流,消費者願意為這些口味獨特價格親民的餐飲買單,一味追求高大上米其林餐廳的時代好像已經過去了。

而且米其林評分其實是上一個年代的產物,現在的互聯網讓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米其林評分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點評系統,在當初人們獲取資訊不太方便的時代,確實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參考標準。

但是現在人們有了大眾點評,不光很直觀的看到功能表和價格,還能通過網友評價全方位的瞭解一家餐廳的口碑,所以現在屬於米其林的時代過去了,各種網紅餐廳逐漸走向市場主流。

米其林餐廳的商業模式本身也存在問題,往往主打主廚的名頭,餐廳的菜品和裝潢可以複製,但主廚的造詣卻無法克隆,這種僅此一家的模式很難讓米其林餐廳行成規模效應,盈利能力也就有一個天花板了。

結尾

不管怎麼說,米其林餐廳曾經代表著高端消費,雖然現在屬於米其林的時代已經逐漸過去,但是米其林也是曾經的一段歷史。

如果未來米其林餐廳不能在菜品創新成本控制和市場適應性上做出突破,估計米其林餐廳的關鍵潮還要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