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混合動力技術應用於MPV車型之後,家用車的終點就是這種車型——誰贊同,誰反對?在讀者提問里很少出現這種語氣的問題。看來有必要講一講有關Multi-Purpose vehicle車型了。
首先筆者並不認為MPV是家用車的終點,雖然這種車型的定義不是“商務車”而是“多用途車。”家用車總是期望功能越豐富越好,駕乘空間越大越好,核載人數越多越好;但是用途最廣泛的車型不見得最適合家用。
這裡有三個必要因素需要思考:
能耗停放體驗混合動力技術確實能夠進一步降低車輛能耗。尤其是採用插電混動或增程驅動方案的車輛。因為日常用車可以充電,長途駕駛才需要加油。綜合用車成本確實要比燃油車低許多。可是轎車和SUV兩大主力家用車型同樣有豐富的混動汽車產品可選,MPV車型的高油耗從來都是被這兩種車型凸顯出來的;同理,在採用混合動力技術的前提下,這兩種車型依舊有著明顯的能耗優勢。
也就是說綜合用車成本依然可以更低。
反之,整備質量動輒達到2.5~3.0噸左右的MPV車型,真實混動模式平均油耗實際依然偏高;耗電量實際也並不算低,用車成本對於主流家用車使用者而言即便談不到吃力卻也不會特別輕鬆。
“停放便利性”是同樣需要思考的問題。
常規停車位的長度是5米,主流中端和高端MPV的車身長度普遍在5.2~5.3米!也就是說這些MPV大都會超過車位的長度。縱向車位或斜向車位對於超長車輛而言還算便利,可是許多路邊的停車位是一排一排的規劃,這種橫向車位只要前後都有車輛,那麼超長車輛也就無法停放了。
並且機械立體車位對於MPV等偏大的車型而言也不友好。這些車位一旦超長就無法升降。同時立體車位的高度往往是有限的,高度普遍不超過2米;雖然大部分MPV的車身高度都只有1.8~1.9米左右,可是立體車位的每個車位基本都會安裝噴淋滅火裝置,在車位上方有可能伸出一個噴水管。
個人使用過的MPV就出現在進入立體車位的時候被噴淋水管擠壓車頂的情況。
“保姆車”由誰來駕駛?
認為MPV是家用車終點的汽車愛好者普遍把這種車型叫做“保姆車。”那麼由誰來扮演這個角色呢?相信都會是家裡的男性司機。可是男性司機對於車輛的追求往往不是這樣,一部分司機喜歡轎跑車的公路操控體驗,一部分司機喜歡越野車去征服自然;而MPV車型的重心高、離地間隙小,非鋪裝道路基本沒法跑;公路操控感也是很難談到,哪怕直線加速性能足夠強,畢竟高重心等同於足夠高的轉彎側傾和足夠低的操控極限。
重點:
滿載頻率決定是否需要MPV。
如果一家人能夠頻繁乘坐同一款車出行的話,那麼MPV確實是家庭用車裡經濟實用性最強的車型;雖然車輛的能耗還是高,但是平均到每一個座位的出行成本只會更低。並且車輛更大的空間確實能帶來更好的乘坐體驗。
反之,如果滿載出行頻率低則沒有必要單獨準備一輛MPV;更不適合將其作為唯一的家用車。否則日常用車的成本與體驗會比較差。這種情況就要遵循車輛主要使用者的喜好,或者遵循真正購車人的喜好。
結語:
每一種功能性不夠強的車型都有特別突出的優點。
反之,一種功能性特彆強的車型一定沒有特別突出的優點;因為遷就了每一項功能則必定每一項都不突出,所以“多用途車”往往作為商用車來使用。比較特殊的車型也只有Sport utility vehicle,也就是“運動型多用途車,”是人們最熟悉的SUV;然而這種車型也只是保留了越野車的外觀設計特點,基於人們對於越野車的喜愛和對低油耗的需求才成為暢銷車型;可以說一旦專注於越野的ORV(off-road vehicle)車型同樣降低了能耗,彼時就算是SUV的評價也會大打折扣。
MPV只是沒有空間相當的車型可以取代,所以才能成為“保姆車。”
概念就是這樣,是否要去選擇這種車型就綜合滿載出行頻率、停車條件和對能耗的接受度來決定吧。
校對 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