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癢癢為何會越撓越癢?
更新于:2025-03-26 08:42:54

在日常生活中,癢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感覺,它可能突然出現在身體的某個部位,讓人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撓。“今天我們來說說你為什麼會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困擾了人類很長時間。

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曾有一個獨特的觀點,他認為癢與幽默感有關。因為當人被撓癢癢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發笑。在當時這個觀點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眾普遍認為癢和痛是同一種感覺,癢不過是輕微的痛。這種認知並非毫無根據,從生理層面來看,癢和痛確實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二者都是藉助同一類神經細胞來傳遞信號,而且當癢覺和痛覺產生時,大腦中被啟動的腦區也十分相似。甚至一些先天喪失痛覺的人,也感受不到癢。基於這些現象,癢和痛是同一種感覺的觀點便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但實際上,這些認知都是錯誤的。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癢的認知逐漸發生了改變。2007年,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意義重大的實驗。他們給小白鼠注射了一種名叫胃泌素釋放肽的物質,結果小白鼠迅速出現了抓撓行為。這一現象立刻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為了進一步探究胃泌素釋放肽與癢之間的內在聯繫,他們又進行了後續實驗。研究人員把小白鼠體內合成胃泌素釋放肽的基因敲除掉,讓這些小白鼠無法自主合成這種物質。神奇的是,無論研究人員怎樣刺激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小白鼠,它們都不再有抓癢的行為。更關鍵的是,這些小白鼠卻能正常感受到疼痛。這一實驗結果有力地表明,癢和痛本質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在神經系統中傳導信號時,它們有著各自獨立的道路。

這項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從細胞分子水準上揭開了癢的神秘面紗,讓人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癢的真面目。知道了癢是怎麼形成的之後,後續關於解癢的研究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抓撓可能是人們最常見的解癢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尤其是後背癢到不行的時候,拿 “不求人”(一種撓癢工具)撓一撓,瞬間就能讓人感到無比暢快。可是大家也常常會遇到越撓越癢、越癢越撓的情況,這背後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主要是激素在從中作怪。

2013年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部分奧秘。研究表明,抓撓時會帶來一些輕微的疼痛,當痛覺感受器被啟動時,會抑制感受癢的神經細胞活動,進而影響癢信號的傳輸。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接收到的主要是痛覺信號,所以人們就只能感受到痛,而感受不到癢了。然而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

2014年,日本的科研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他們發現,當人在撓癢癢時,大腦會釋放一種名叫血清素的物質。血清素的出現又會減緩撓癢時帶來的輕微疼痛,隨著疼痛的減弱,癢覺又重新佔據了上風,於是人們就會繼續撓。如此迴圈往複,通過疼痛解癢,然後產生新的血清素,就陷入了越撓越癢、越癢越撓的怪圈。

不過,血清素並非只有讓人越撓越癢的 “副作用”,它除了能緩解疼痛外,還能讓人們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因此撓癢癢的時候,雖然會陷入不斷抓撓的迴圈,但人們通常還是會感覺很爽、很舒服,這或許是整個過程中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事情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撓癢時控制不住力度,用力過大,就有可能撓破皮膚。一旦皮膚破損,外界的細菌等微生物就容易侵入,從而引發感染,這樣就得不償失了。而且當癢難以緩解時,那就不僅僅是簡單的癢了,它可能是一些其他疾病發出的信號。

比如濕疹、神經性皮炎、真菌感染等皮膚疾病,都可能導致皮膚出現難以忍受的瘙癢癥狀。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內部器官的疾病,如肝病或者腎病,也可能在皮膚上表現為瘙癢。所以當出現難以緩解的癢時,一定要及時就醫,通過專業的檢查明確病因,然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癢,這種看似簡單的感覺,背後卻隱藏著如此複雜的科學原理。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相信未來我們會對癢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也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應對各種瘙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