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抱、整晚安睡、和朋友一起玩、一頓健康的飯菜,這些都是收入。其他如忘了吃飯或喝水、沒有足夠的深度睡眠,或者感受到被孤立、被忽視,這些都是支出。自主神經系統是一個獨特、雙向的腦身交流系統,孩子的行為就是他們當下自主神經系統所處狀態的表現。孩子的身體和大腦在這個系統中,由一個不停運轉的反饋迴圈連接著。
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孩子的思考、情緒表達和他們的身體狀態分開來看。孩子的身體狀態會影響他們的感受、行為和想法,在《不安的孩子》中,作者莫娜把這個複雜而又重要的系統稱為“神經平臺”。我們永遠都不只是“身體”或“大腦”,我們永遠是二者的結合體。
本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不安的孩子》。
《不安的孩子》,作者: [美]莫娜·德拉霍克,譯者: 李晨 戈雲,出品方: 湛廬文化,出版社: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24年10月。
“身體預算”影響
孩子的行為和想法
從一個瞬間到另一個瞬間,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回應都在接納和防禦狀態中連續切換。當我們把挑戰看成恐懼和威脅時,我們處在防禦模式。當我們感到安全時,我們處在接納模式。在和孩子們的大量接觸中,我發現影響孩子接納程度的正是他們的神經平臺。一個穩固的神經平臺能讓孩子做出恰當的行為,也能讓孩子更加靈活地思考和做決定。
一個脆弱的神經平臺則會讓孩子過度警覺、恐懼和提防。當孩子的神經平台處於脆弱狀態時,我們就會看到那些讓父母無法理解和血壓飆升的行為,比如不願意穿襪子,不願意吃任何綠色的食物,對兄弟姐妹拳打腳踢,或者在應該關電視的時候把遙控器扔掉。這些行為看起來是孩子不聽話、不合作或沒禮貌,但是在行為的另一端,卻是那些孩子們關閉心門、聯結斷裂、忽視我們的時刻。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闡述為何這些防禦性的行為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
過度警覺是孩子的神經平台處於脆弱狀態的一種典型表現。這種警覺可能表現為過於順從,意味著孩子想要過於討好他人。雖然這種行為時常被褒獎,但它並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為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表現得警惕、擔憂、討人嫌、尖叫、哭泣、發脾氣、逃避、翹課,甚至封閉自己。人類並不總是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孩子們並不是有意地選擇了這些行為。相反地,很多反應和行為都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一種來自潛意識的不安或者威脅,進而想要保護自己。
《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劇照。
我們可以通過應變穩態來瞭解孩子穩定或者脆弱的程度。應變穩態指的是幫助我們身體維持其穩定性的過程。當然,你不需要記住這個科學名詞!神經科學家巴雷特給這個概念取了另外一個名字:身體預算。巴雷特認為,就像財務預算記錄錢的走向一樣,我們的身體也會記錄“人體攝取或者消耗水、鹽和葡萄糖等這些內部資源的多寡”。雖然我們並不能一直覺察到身體預算的多寡,但是我們的每一個經歷,包括我們的感受和行為,都會成為我們身體預算中的收入或支出。一個擁抱、整晚安睡、和朋友一起玩、一頓健康的飯菜,這些都是收入。其他如忘了吃飯或喝水、沒有足夠的深度睡眠,或者感受到被孤立、被忽視,這些都是支出。
孩子的神經平台能夠反映他們的身體預算是否充足,也能指引我們做出決定。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會學習如何追蹤孩子的行為和相關信號。這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他積累了哪些可調度的資源供當下使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首先要瞭解孩子的身體想要向我們傳達什麼樣的資訊,無論是通過言語表達的,還是非言語表達的。這正是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想要和你們分享的核心理念:最好的養育決策不僅僅是簡單地關注孩子的行為或想法,還要關注他們的身體,以及每個孩子所特有的方式,他們正是藉由這種方式持續地處理、解釋和體驗他們所處的世界。
因此,作為父母,養育的策略不應該從消除某種行為開始,而應該從加強孩子和我們自己的神經平台開始。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如,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否在表示此刻他想從我這裡得到一些什麼?他需要我和他說話嗎?他需要我的擁抱或者靠在我的肩膀上放聲哭泣嗎?他需要我設立邊界並提醒他行為的後果嗎?他的哪些基本需求必須被滿足之後,才能保持穩定?他需要講道理這種“自上而下”的對待方式,還是一個更加“自下而上”的方式,比如先關注他的身體,鞏固他的神經平臺,抑或需要這兩種方法的某種組合方式?每個孩子、每種情景都是獨一無二的。大部分給父母的養育策略都沒有提出以上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要讓孩子自如地運用我們教給他的方法,他需要有一個穩固的神經平臺。建立強健的神經平臺,不能靠激勵、忽視某些行為,也不能靠懲罰、羞辱或者評判。我們需要和孩子同在,從我們一貫慈愛的陪伴中滋養出相互信任的關係,並讓它貼合孩子的個體需求。
同時,我們也需要記住,父母的職責是幫孩子成為更加靈活而又堅韌的人。只有把陪伴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學會嘗試和容忍新的經驗,變得越來越自立自強。對於常見的養育難題,現在我們有一個新的思考方式:那些被我們視為行為上或者情緒上的挑戰,是孩子的身體應對變化的反應,孩子需要對這些變化做出調整或回應。如果把壓力看作身體對於變化做出的自然而然的調適,那麼我們就可以欣賞這些挑戰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告訴我們,孩子的身體和大腦正在應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身體預算的枯竭導致了“壞”行為的產生,而實際上,這些行為並不壞,只是潛意識中的保護機制。
然而,父母時常看不到孩子世界里的這一現實情況,因為我們面對孩子“壞”行為時所產生的惱怒將其掩蓋了。直到我們開始捫心自問: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這種行為與外部的刺激有關嗎?新的觀點認為,行為具有適應性,並不分“好”或“壞”,對於父母來說,行為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重要信息來源。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消除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去關注孩子神經平臺所處的狀態,我們相當於在背道而馳。如果孩子需要通過扭動身體來應對自己感受到的壓力,那麼要求他在晚餐時乖乖坐好,就無濟於事。如果孩子害怕某件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比如害怕去參加足球訓練,或者害怕某個玩具的響聲,父母僅僅說“這有什麼嚇人的”是毫無作用的。我們需要聆聽孩子的恐懼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親子間的互動
給身體預算充值
我們希望見證孩子茁壯成長的每一刻,確保他們獲得每一項新技能,比如,第一次成功地吸吮母乳,咽下第一口食物,第一次走路,第一天上學,第一次參加夏令營……我們説明孩子接納新的經驗與情境以保持身體預算的平衡。我們需要確保孩子得到了足夠的挑戰進而變得更強大,同時又不至於被我們的要求擊潰。
為此,我們需要找到所謂的“恰到好處的挑戰”,我稱之為“挑戰區”。挑戰區可以説明孩子們成長,讓他們獲得新技能,學習新知識,並且在恰當的支援之下發揮他們的潛能。如何發現孩子的挑戰區呢?判斷孩子身體發出的眾多信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一個身體預算透支的孩子往往正在挑戰區之外。説明每個孩子找到這個區域十分重要,因為如果孩子們的神經平台總是超載,或者相反,他們從身邊的成年人那裡得到了過多的支援,保護他們免於恰到好處的挑戰,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成長為堅韌的人。
《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劇照。
作為父母,你在培養和鞏固孩子神經平臺這件事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並不會加重你養育的負擔。鞏固神經平臺這件事永遠都不會晚。你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能培養孩子的接納能力和堅韌性。説明孩子茁壯成長的窗口永遠都是敞開的,我們不需要追求完美。幸運的是,這個學習的過程容錯率很高。
我們無須也根本不可能成為100分的父母,重要的是,當我們失誤的時候,重新補救,並從中學習。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就會和孩子一起變得更強大。孩子神經系統所處的狀態是指引我們每時每刻做出養育決策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之一。
無論什麼樣的養育策略都需要考慮三個核心因素:一是你和孩子的神經平台從穩固到脆弱的不同狀態;二是你的孩子已經具備的能力;三是你的孩子的特質,也就是影響他處理感官和內在信息的個體差異。在本書中,我們始終會使用這三個概念,探索在滿足孩子個人化需求的基礎上,如何優化你的養育決策。這也是利安達和羅斯在面對女兒傑德不願上幼稚園時從我這兒學到的方法。
一個抗拒上幼稚園的
女孩的故事
當傑德反覆哀求父親不要把她一個人留在幼兒園的時候,她的父母起初一直認為這是傑德在有意逃避學校生活,而我卻不這麼認為。我和傑德的老師交流后發現,大部分時候傑德會表現得很悲傷,安靜地自己待上一小時後才會去找朋友玩遊戲,和小夥伴們笑著給其他小朋友假裝做食物。傑德的老師認為她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這和我在教室里對她的觀察剛好吻合。
顯然,傑德對於學校的某些方面非常喜歡,但是上幼稚園對她來說卻又不是毫無壓力的。當她扭動著身體試圖逃跑,緊緊抱住父親或尖叫時,這表明和父親的分別給她的身體預算帶來了高昂的支出。在大多數時候,無論怎麼哄她或鼓勵她,比如提供獎勵貼紙,都無濟於事。經過幾次對傑德長時間的觀察並聽取她父母的意見之後,我建議他們把傑德的行為看作她的神經系統正在勇敢地對抗壓力的一種表現。
我解釋道:“我們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去改變行為,而是在行為產生之前幫助傑德,並在此過程中,鞏固她的神經平臺,説明她從一個防禦而脆弱的狀態調整到接納而穩固的狀態。當這些行為自發地停止時,我們就知道她的神經平台已經穩固了。”
我見了傑德的老師,並根據傑德的經歷制訂了一份個人化的方案。第一步就是讓傑德的老師停止每天早晨把她和父親強行分開。我們需要把這個“冷酷”的分別變成一次“溫暖”的離別。羅斯不需要在混亂的上學早高峰把傑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送去幼稚園,而是每天提前15分鐘把傑德帶到教室外面一個安靜的地方。在那裡,老師會蹲在傑德面前,用她們溫暖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迎接她。老師會和傑德的父親聊聊天,給傑德的神經平台製造一段熱身的時間。最後,老師會讓傑德自己決定她什麼時候準備好和父親說再見,然後和老師一起進教室。
大概過了一個星期,傑德就不再哀求父親不要離她而去了,這也意味著她已經準備好了自己一個人走進教室。在沒有任何激勵措施或者懲罰措施的前提下,新計劃執行了三周,傑德終於主動和父親說她準備好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幼稚園。是什麼帶來了如此大的改變呢?我們沒有簡單地給她獎勵,讓她不要生氣,僅僅是認識到,首先應該去增強她的神經平臺。
《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劇照。
傑德的父母瞭解到穩固女兒神經平臺的重要性,也學到了他們在類似情形中的應對方法。傑德熱愛跳舞,但是每次在社區中心準備上舞蹈課的時候,一進教室,她就會僵住,非要母親和她一起。母親當然想要支援她,於是嘗試了各種常見的可以幫助傑德應對恐懼的做法,比如鼓勵她給情緒命名,和她討論恐懼這個情緒以及如何用舒壓的想法打敗恐懼,或不斷提醒她母親就在門外。
我必須說的是,當孩子足夠冷靜、有良好的腦身聯結時,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和幼稚園分離焦慮的情形一樣,去舞蹈班的傑德,此時的腦身聯結還未發展到可以應對這個壓力的階段。問題出在哪裡?因為父母過早地使用了“自上而下”的方法來解決“自下而上”的問題。那麼如何解決呢?請關注神經平臺!因為父母不能進入舞蹈教室,只能在旁邊的房間等待,傑德的母親決定告訴舞蹈老師她在幼兒園的分離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舞蹈老師在上課之前的幾分鐘接上傑德,並且給她分配一個特別的小助手任務。只需要幾分鐘的聯結,傑德的身體預算就獲得了一大筆收入,然後她就能牽著舞蹈老師的手一起進教室,不再需要母親的陪伴了。
這個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穩固了傑德的神經平臺,成功幫她參與和享受新的體驗。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是了解他們的神經系統有助於幫助我們發現每個孩子如何接受與我們的互動,如何理解我們對他提出的要求。這種及時讀出孩子情感需求的能力最終將會説明孩子收穫友誼,學業有成,繼而成為一個獨立而又堅韌的人,能夠直面人生的難題。培養這種能力需要時間,也取決於孩子後天和養育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孩子的先天生理條件。
當我們在問孩子為什麼不聽我們的話之前,先去了解他們的神經平臺,這樣我們才能為當下的困境找到突破口。
作者 / [美]莫娜·德拉霍克
摘編 / 王銘博
編輯 / 王銘博 李陽
校對 /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