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感覺眼前發生的事似曾相識,為什麼會這樣?
更新于:2025-03-26 07:58:00

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景有時會似乎在心中迴響,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既視感”,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種感覺並非預知未來的能力,而是一種許多經驗過的奇特現象,在不應該感到親切的場合下產生了熟悉感。一般來說,這種感覺多由視覺誘發,但並非僅限於視覺體驗,即便是失明者也能夠體驗到似曾相識的情境。關於似曾相識感覺的產生機制,由於其短暫性和不可預測性,科研人員一直難以捉摸,因此長久以來缺乏確定的科學解釋。

由於難以對似曾相識進行量化研究,科學家們針對其成因提出了眾多理論。以下便是幾種受到相對廣泛認可的假設。

某些理論提出,似曾相識的感覺可能源自大腦的自發性活動,它並非與當前經歷的事件直接關聯,而是在大腦處理記憶的區域活躍時,產生了這種熟悉的錯覺。已知似曾相識與顳葉癲癇之間存在緊密聯繫,人們在顳葉癲癇發作前夕往往會體驗到這種熟悉感,同樣地,癲癇患者在發作中或發作間隙亦會遭遇似曾相識的感覺。

另一些研究者提出,大腦中負責產生熟悉感的區域可能位於海馬旁系統。海馬狀突起處的神經元似乎在大腦中繪製新見地點和經歷的地圖,用以儲存資訊以備後續使用。當兩個事件或地點極其相似或出現重疊時,就可能誘發似曾相識的感覺。

還有關於大腦區域連接錯誤的理論。人類的大腦分工明確,額葉關聯著對未來的規劃,顳葉存儲著過去的記憶,而邊緣系統則關乎當下。海馬體區域與短時記憶挂鉤,而海馬旁回涉及長期記憶。正常運作下,過去、現在與未來會融合得天衣無縫。但當短時記憶與長期記憶交流出現混亂,“當下”可能開始帶有“過去”的色彩,從而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還有一種“光路延遲”的假設。在正常情況下,若雙眼見到同一事件且信息傳遞大腦的時間略有差距,哪怕僅僅幾千分之一秒的差別,大腦可能會誤判,好像經歷了兩次相同的事,從而引發似曾相識的感覺。然而,在失明者同樣能經歷似曾相識感覺的現象被揭示之後,這一理論便不再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