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的瞭解,與對天體的探索相比,仍顯得極為有限。原因不言而喻,地表之下的神秘世界是人類難以涉足的,加之地球的球狀外形和嚴密的地殼包裹,讓人們無從探知其內部的秘密。不過,關於地球深處是否藏匿著另一類文明的疑問,我們其實可以根據現有的淺顯知識來予以解答。
顯而易見,地球內部是一個高溫環境,從緩慢進行的地殼活動、溫泉的湧現、全球規模的板塊移動,到迅速爆發的地震、火山活動,都在揭示著地球核心區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通過觀察地質的痕跡:褶皺、斷裂、變質作用,我們可以得知,在46億年的漫長歲月里,地球如同一個好動的孩子,始終在不斷地活動。
這種活動意味著需要消耗能量。我們通過觀察宇宙中的物質構成、太陽系外的行星系統,就可以粗略推測出地球內部能量的來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行星由恆星的殘料形成,大量快速旋轉的小行星通過撞擊結合成行星,過程中產生高溫。(估計溫度可達1萬度)
(2)如同木頭在水中浮起、鐵塊沉底,因為引力大於浮力,46億年來,地球中較重的物質緩慢向地心沉降,這個過程中伴隨著摩擦生熱。(估計溫度可達2000度)
(3)放射性元素衰變時釋放出能量,類似於核能,不過我們對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的含量知之甚少,因此對其能夠產生多少熱量並不清楚。
接著要探討的是,地球內部的高溫區域有多深、有多熱,有沒有可能藏匿一個地心世界??
從地球結構上講,有可能藏有地心文明的位置在哪兒呢?
將地球按物質分類,我們可以得到三層結構:地殼(類似蛋殼)、地幔(類似蛋白)、地核(類似蛋黃)。
我們挑選西瓜時會敲擊聽聲,通過聲音可以判斷西瓜的好壞,這是利用聲波的原理。醫院的B超也同樣基於超聲波,使得我們可以觀察到胎兒的詳細情況。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敲擊地球,但地震波卻能為我們提供資訊。地震波有兩種主要類型:
橫波,即P波,像壓縮彈簧一樣向前傳播,穿透力和速度都較快,能在固態和液態中傳播。
縱波,即S波,像搖動的繩索,震動和破壞力較大,只能在固態物質中傳播。
當地球某處發生地震時,P波和S波會向地球內部傳播,科學家通過數據分析發現,S波的傳播在某處被阻斷了,這表明地球核心部分不可能完全是固態。通過對S波反射數據的計算,得出阻隔S波的介面深度為2885公里,這一介面我們稱之為“古登堡介面”(以發現者命名),介面以內就是地核。地核顯然不適合居住,因為此處溫度最高,主要由重元素構成,通過對恆星演化的瞭解,我們知道地核主要由鐵元素構成,在高溫高壓下呈熔融狀態,因此S波無法穿透。
科學家還發現,在A點發生地震時,有些P波會同時到達較近的B點和較遠的C點,有時甚至C點接收到的P波比B點還快。如果假設P波在傳播過程中某段路偷跑了,那說明在地殼和地核之間應該存在一個比地殼更密集的結構,這就是地幔。通過地震波數據分析,地幔的頂部深度約為35公里。
但是地心世界不可能存在於地幔中,因為那裡溫度極高,物質狀態也不是完全固態。從化學和流變性質來看,地球結構還可以進一步細分。
地幔頂部存在一層可流動的岩漿層,是火山岩漿的發源地,深度大約200至300公里,其上的地幔和地殼被稱作岩石圈。岩漿的高溫使得地幔並非居住的理想場所。
從地球整體結構來看,只有岩石圈的條件比較適合地心人生存,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上個世紀,前蘇聯在冷戰期間挖了一個世界上最深的洞,在岩石圈10公里深處,溫度高達300攝氏度,壓力更是達到了地表的1000倍,在這裡生存的地心人會被輕易壓扁並點燃。
更深處溫度更高,所以如果地心人真的存在,他們只能在非常淺的地殼中生活,這就意味著我們和地心文明必然會有所接觸,而事實上我們並未發現確鑿的證據,因此可以斷定地心人是不存在的。
綜上所述,地球內部的高溫環境,無論是地核還是地幔,都不適合生命存在,而地殼的高溫和高壓,如果生命存在於此,我們理應早已發現。所以,地心人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