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哈利波特》,為什麼無聊且幼稚?
更新于:2025-03-26 07:47:42

以現在的視角來看《哈利波特1》,故事確實比較套路,莫欺少年窮的模式。

換句話說就是爽文,哈利父母故去,在姨父姨母家長大受盡欺負,生日當天被貴人相助逆天改命。

原來他就是那個天命人,擔負著拯救整個魔法界的重任,與玄幻小說並無二致,一個少年從弱變強,掃盡世間不平之事。

但任何電影都是有時代的局限性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距今已經23年。

當時的確給年幼的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與現實平行的魔法世界,並且創造了完整的世界觀。

如貓頭鷹送霍格沃茲的錄取通知書,不會使用魔法的人類叫麻瓜,對角巷是魔法用品購物一條街,九又四分之三車站是通往霍格沃茲的必經之路。

在霍格沃茲有一套完整的魔法世界的體系,等級分明,分工明確,生活、學習、規則,甚至連身份都劃分的一清二楚,而在結尾也揭示了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組的宿命,即伏地魔,那個有史以來最強最危險的黑巫師,他們之間的牽絆將一直延續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這一點很難得,許多架空電影或小說,最大的難點不是編一個故事,而是重塑世界觀,且讓人信服,但JK羅琳做到了。

不僅如此,《哈利·波特》中的許多設定還被國內的網路玄幻小說所借鑒,催生了一批優秀作品,跟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一樣,讓仙俠小說有了百科全書。

儘管《哈利·波特》還是偏兒童文學一點,那是因為我們都長大了,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簡單快樂了,但有東西能封印住童年,一看到記憶湧上心頭,快樂就會浮現,這種濾鏡是怎麼都不會破的。

與第一部一樣,有些經典的確要在當時看,回過頭不帶童年濾鏡確實很難給出高分,《哈利波特與密室》便是如此。

劇情依舊聚焦於哈利波特三人組在霍格沃茲的冒險,跟伏地魔的過去相互糾結,把大招留在了最後,其他情節用校園歡樂多來填充。

可那些奇思妙想終究過時了,真善美的輸出也不在適合黑深殘的當下,但這恰恰是哈利波特的好看之處,總有那麼一個地方能喚醒內心曾有的純真無邪。

從《哈利·波特與密室》中也能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共同之處。

第二部的內容主要講血統,與中國的世家門閥有異曲同工之妙,階層抗衡中泥腿子和真權貴不再有壁壘,也不用再懼怕,只要勇敢站出來就可以高喊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可見底層逆襲這一套在全世界都受用,人們都厭惡上層人作威作福,都希望有英雄能打破這種固化,哈利波特就是那個人,不畏強權,堅強友善。

只是在哈利波特成為英雄的鋪墊上JK羅琳也加了許多普通人不可及的東西。

如他是傑出魔法師的後代,有伏地魔的部分法力,鄧布利多校長為他保駕護航等,從這一層面看,到底哈利波特天生要做英雄還是環境逼他做英雄?我想,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麻瓜世界有了代言人。

相較於前兩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就算沒看過前作也不影響觀眾,敘事極其完整,完整到完全可以獨立成篇,不論是敘事性詭計的設計,還是真情的傳達,節奏、分寸都拿捏的特別好。

甚至連時長都比之前友好,少了一些助眠的片段,《阿茲卡班的囚徒》基本上做到了目不轉睛,前期的草蛇灰線,後期的層層揭秘,伴隨著救贖與成長,略帶懸疑屬性,引人入勝。

結尾還留下了美好的未來與未解的懸念。

如小天狼星的清白何時還,羅恩的寵物斑斑什麼時候能抓住,盧平教授會回歸嗎,以及哈利波特總算看到了離開姨夫家的希望。

還有赫敏的戲份加重,不再像一個出場水時間的工具人,關於主角的設定與分配,《阿茲卡班的囚徒》劃分的比較合理,哈利、羅恩、赫敏從開始到結束,每個人都有一條完整的主線且相互交織,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與電影一樣,他們長大了,電影也成熟了,這是哈利波特系列能夠長青的原因之一,沒有飄,不糊弄反而以更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如果系列電影都這樣做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爛尾了。

從《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開始,兒童文學的帽子被丟掉了,轉向了青春文學。

哈利、羅恩、赫敏逐步長大,成長的煩惱伴隨而來,愛情的萌發,友情的考驗,三觀的形成,生離死別的到來,以及人生的抉擇都在第四部中出現,以往無憂無慮的冒險不在,世間的險惡即將一一上演。

JK羅琳也不拘泥於寫只給小孩子看的文學,往成人向靠攏了許多。

哪怕故事都發生在霍格沃茲,依然讓人感到心驚膽戰,因為看似三強爭霸賽的背後蘊藏著伏地魔回歸的巨大陰謀,鄧布利多們表面上掌控著一切,其實都是伏地魔的棋子。

黑暗之王在暗處布下天羅地網,讓其他人按計劃一步步跳進來。而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從他手中逃脫是因為他的心性堅定,不然得挨一記阿瓦達索命,鋪墊了四部之久,那個不能說的名字終於顯露真身,正邪之戰一觸即發,故事幼稚之說也會一掃而光。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因為寧靜所以無聊,因為無聊所以看起來很艱難。

故事上平淡如水,依然鋪墊伏地魔,渲染了那麼久,最後只是跟鄧布利多來了一場短暫的魔法對轟顯然不過癮,導致這種敘事讓人產生了審美疲勞。

大部分劇情都在進行乏味的魔法部與霍格沃茨的敵對,可方式十分老套,還是傳統片面的刻板化反派,以權力欺壓一切,而後學生起義反抗,老師看不過去。

但他們嘗試多次仍舊無濟於事,魔法部牢牢掌握著主動權,為了讓矛盾化解,乾脆讓魔法部看到伏地魔,然後真相大白,哈利波特們再一次贏得了勝利,千篇一律的套路宛如狼來了。

不過,對於哈利波特的成長來說,《鳳凰社》又是至關重要的。

剖析了他的內心世界,清除了伏地魔對他脆弱心靈的吞噬,使他成為了表裡如一的強大巫師,也為後面展開的終極一戰埋下了伏筆。

但這也導致其他角色皆成了陪襯,小天狼星刀的太生硬,群戲不好看了,整體便遜色不少。

前五部雖也有悲情部分,但都是一筆帶過,不做大篇幅描述,但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刀成了徹頭徹尾的主題。

鄧布利多一出場就註定了死亡的宿命,為了哈利·波特,為了霍格沃茲,他選擇了一條通往天堂的路,保護了瑪律福的靈魂,讓斯內普殺了自己。

同時片名中的混血王子也揭曉,他就是斯內普,這個投靠伏地魔的魔法天才。

但他在哈利波特追過來欲處之而後快時很自然的留住了哈利波特的性命,可見斯內普的身份不止一重,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也證實了這一點。

斯內普確實不是惡魔,儘管年輕時當了食死徒,但年長後一直帶著面具保護著霍格沃茲,而他的命運也終究迎來死亡,對他來說或許是解脫,卸下偽裝,做回自己,成就悲壯。

除了這兩大刀之外,《混血王子》的其他劇情則是定調與補充。

羅恩和赫敏這一對互傾心事,終在一起,哈利波特遇見了一些女孩,最後跟金妮成為眷屬,與羅恩親上加親。

霍拉斯教授的記憶解釋了伏地魔為何人死神不滅,因為他把自己的靈魂儲存到了魂器當中,這也引出了下一部的故事,終極一戰即將上演。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開篇就定下了悲情的基調。

赫敏消除了父母的記憶,她的照片一點點消失,哈利波特的姨父姨母心事重重、白髮蒼蒼,再加黑色的色調,肅殺的氣質撲面而來。

果然,等人物一進場,死亡隨之而來,一個接一個的謝幕,直至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組踏上逃亡與尋找魂器之路,故事才步入正題。

與伏地魔對抗考驗的不僅僅是魔法高低,更是心境的歷練,伏地魔的精神攻擊對心理是一次毀天滅地的摧毀。

在危機時刻,每個人都接近崩潰的邊緣,外力稍微一推立刻土崩瓦解,三人組每人都經歷了這麼一遭,背叛、怨恨、回歸、成長,等他們不再輕易被影響才有了與伏地魔正面交戰的能力,讓魔法世界和麻瓜世界重回當初。

只是灰暗的影像,繁多的人物,靜谧的劇情,長時間的沉默不語,沒看過原著有些情節甚至都很難理解,這讓影片有些沉悶無趣,三個人走了一整集,最後告訴你精彩在下一集,大型預告片的設定還是叫人難掩失望。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是真·完結篇,所有的人物故事全都塵埃落定。

鄧布利多和斯內普以身入局協助哈利波特打敗伏地魔,一個無私且偉大,一個隱秘且忠誠,雙方都有必須要做這件事的理由。

但斯內普更顯悲情,從第一部被誤會,但最後一部的雙面間諜依然被埋怨,直至真相揭曉,人們才知道他背負了多少,對莉莉的愛埋在心底,對哈利默默守護,對霍格沃茨拼死保護,他是一個純良的人,奈何遇到了黑暗的世界。

故事上,魂器全都被銷毀,伏地魔徹底身死,每個正面角色都有了成長弧度。

伏地魔不是敗給了哈利波特,而是敗給了正義、善良,他的選擇讓他的周遭只能靠武力控制,一旦失勢立馬土崩瓦解,不像哈利這邊,即便是弱勢方依然可以靠著愛與心中的一團火凝聚在一起。

從這方面看,伏地魔也是個苦命人,從小在孤兒院,之後到了霍格沃茨又被孤立,出了學校還是孑然一身,最後四分五裂還被騙了,到死都不瞑目,一輩子不知道愛是什麼滋味。

不管怎麼看,哈利波特所締造的魔法世界還是給青春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一代人終將老去,但有人正在年輕。

三國殺武將強度排行
三國殺武將強度排行
2025-04-03 06: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