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許多人總覺得自己疲憊不堪、精神不振,甚至經常頭暈、食慾下降。其實,這可能是氣血不足發出的信號。中醫認為,氣血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基礎,而一些不經意的生活習慣正在悄悄消耗你的氣血。今天,我們就來揭秘那些傷氣血的行為,並告訴你如何避免這些健康陷阱。
圖/Mark
1. 邊吃飯邊看視頻:脾胃與眼睛爭搶氣血
吃飯本應專注於食物,讓脾胃集中精力消化吸收營養。然而,現代人卻喜歡邊吃飯邊刷手機或看視頻。這種習慣會讓氣血從脾胃轉移到眼睛,導致脾胃供血不足,可能引發消化不良、頭腦昏沉等問題。與其讓螢幕分散注意力,不如靜下心來享受每一口飯菜的美好。
圖/Anita
2. 泡腳泡到滿身大汗:過度出汗耗損氣血
泡腳確實有助於放鬆身心,但如果泡得滿身大汗,就會適得其反。中醫認為“氣隨津洩”,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進而損傷氣血。正確的做法是將水溫控制在40℃左右,時間限制在20分鐘以內,微微出汗即可達到養生效果。
圖/getty
3. 久坐不動或久躺不起:氣血運行受阻
“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無論是長時間坐著工作還是週末賴床不起,都會阻礙氣血流通,影響身體代謝功能。建議每隔50分鐘起身活動一下,哪怕只是簡單地伸展身體或接杯水,都能為氣血注入新的活力。
圖/daniel
4. 熬夜刷視頻:透支氣血的隱形殺手
熬夜不僅是在消耗電量,更是在透支你的氣血。長時間盯著螢幕還會導致“久視傷血”,進一步加重氣血不足的癥狀。即便第二天補覺,也無法完全彌補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因此,早睡早起才是保護氣血的關鍵。
圖/karolina
5. 愛吃涼食:脾陽受損,氣血難生
涼食雖然解暑開胃,但長期食用容易損傷脾陽,使脾胃無法正常運化營養物質,從而導致氣血不足。建議平時多喝溫水,少吃寒涼、油膩的食物,給脾胃一個溫暖的工作環境。
圖/Frank
6. 做飯煎煮時間過長:營養流失,氣血無源
烹飪過程中如果將食材煮得過於軟爛,會破壞其中的營養成分,導致身體得不到足夠的滋養。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科學的烹飪方式,才能為氣血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
圖/Mark
氣血不足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不良習慣累積的結果。想要改善氣血狀態,除了避免上述行為外,還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逐步恢復。記住,“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運動有度”才是真正的養氣血之道。
文章內容來源參考/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