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裡的“美麗菜園”|上海永大菌業有限公司:科技賦能,綠色護航,打造食用菌領域的智慧“菜園”
更新于:2025-03-26 05:50:25

在滬郊,有一批蔬菜、食用菌生產園區,融合江南水鄉風情與現代科技,採用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讓蔬菜、菌菇茁壯成長,為大都市“菜籃子”保供應、提品質,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近日,上海蔬菜食用菌行業協會攜手多方力量,篩選出11家“美麗菜園”建設單位。讓我們走進這些“美麗菜園”,聆聽泥土下的故事,感受農業發展的澎湃力量,探尋蔬菜食用菌行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寶山區羅店鎮天平村,有一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美麗菜園”,這裡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蔬菜種植園,而是上海永大菌業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作為一家集食用菌研發、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永大菌業憑藉其高標準的管理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斷提升產品品質與品質安全,成功入選“美麗菜園”建設標杆企業。20餘年來,永大菌業深耕食用菌產業,以嚴苛的質量標準打造出國際認可的菌菇品牌,不僅以科技賦能農業廢棄物迴圈利用,更為都市現代農業提供了可複製的“上海樣本”。

走進永大菌業的現代化種植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菌菇培養架映入眼簾。在這裡,先進的制包、接菌、養菌設備正忙碌地運轉著。通過自主研發的物聯網控制系統,永大菌業能夠實時監控並調節菌菇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和光照,確保每一朵菌菇都能在最佳條件下茁壯成長。這種智慧化的管理方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為產品品質提供了堅實保障。

受氣候影響,大部分食用菌品種無法在自然環境下實現周年生產。多年前,永大菌業打破傳統“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引入工廠化栽培技術,在其智慧溫控大棚內,菌菇一年四季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長勢頭,不僅突破了技術壁壘,實現灰樹花、姬菇、秀珍菇等多個食用菌品種周年生產,還做到了從菌種培育到出菇管理的全流程標準化。“我們專注在品種馴化和環境調節設備上不斷探索,最終取得了突破。”永大菌業負責人黃國標介紹,通過對生產環境的精準調控,菌菇生長周期縮短30%,產量提升40%。

除了在生產設備上勇於創新,永大菌業在種源研發上也十分捨得投入。為了提高產品競爭力,永大菌業不僅在企業中建有自己的研發基地,還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等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致力於新品種的研發和選育。

企業每年會將銷售額的2%~3%作為研發經費投入種源研發、生產技術提升中,通過技術創新來激發產業潛能。以永大菌業的明星產品灰樹花“永大1號”為例,永大科研團隊前後花費了近6年時間,投入了1800多萬元研發經費,最終通過雜交選育而出。經過多年的努力,永大菌業相繼選育出灰樹花“永大1號”和姬菇“永姬1509”等新品種,並通過了上海市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

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為永大菌業帶來了顯著的市場競爭優勢。灰樹花“永大1號”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成為市場上的熱銷產品。而姬菇“永姬1509”則以其高產、抗逆性強、適合周年化栽培等特點,成為當家品種,這些新品種的成功推廣,不僅提高了企業的市場份額,還帶動了周邊農戶的增收致富。

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永大菌業始終不忘社會責任和生態環保。永大菌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正源於其對農業廢棄物的高效轉化。2013年起,永大菌業開始積極探索稻草秸稈制包種植食用菌的技術,通過技術攻關,將水稻秸稈、豆渣、啤酒糟等轉化為菌菇培養基質,經過10多年不斷研究、試驗,實現就地取材、綜合利用、迴圈農業的新模式,目前,企業對寶山區水稻秸稈的離田綜合利用率已達80%以上,形成“就地取材—迴圈利用—綠色生產”的閉環模式。

“我們的菌菇早晨採摘,中午就能上市民餐桌。因為種植基地就在近郊,縮短了配送時間,也保障了菌菇的品質不受運輸影響,品相好,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據介紹,永大菌業還搭建了快捷的冷鏈物流銷售管道,先後與食品加工企業、超市、餐飲企業合作,實現基地採摘后當天送達上海消費者手裡的快捷配送。如今,在上海多個新零售及商超管道都能看到永大“珍菇園”品牌。

此外,永大菌業還不斷拓寬海外市場,依託“珍菇園”品牌,永大菌業打通內外貿雙通道,通過海關“綠色通道”實現鮮菇“當日申報、當日放行”,年出口量超500噸,暢銷美、澳、東南亞等地。企業更在美國加州設立種植基地,以本土化生產規避貿易壁壘,提升國際競爭力。

從一根秸稈到一朵菌菇,從田間廢棄物到國際餐桌上的美味,永大菌業始終以科技為筆、生態為墨,通過高標準的管理和創新技術的應用,保障產品品質安全,繪就一幅“美麗菜園”的現代農耕圖景。

文:施勰贇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用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資訊發佈平臺,如您認為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