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也許不奢求孩子未來能有多大的成就,但就希望他能夠孝順,讓我們體會到親情的美好。
可話說回來,什麼樣的孩子才算是“孝順”呢?
在傳統觀念里,我們不少家長總會下意識的認為,那些乖巧懂事,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才是孝順的典範。
可實際上,真正的孝順從來不是盲目的順從,也不是聆聽父母教誨時的唯唯諾諾、欲言又止。
縱觀那些承歡膝下,讓父母晚年生活有保障的孩子,大多身上都有三種特質。
而這三種類型,或許打破了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讓人意想不到。
在常規思維里,孝順這兩個字,往往與“聽話”劃等號。
只要孩子在父母面前,出現頂嘴,或者據理力爭的現象,我們大多都會給其貼上“不孝順、不懂事”的標籤。
甚至,會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養了個“小白眼狼”。
然而,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
那些敢於表達不同意見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尊重父母的真實需求。
換句話說,這類孩子,對父母會更孝順。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
大家試想想,當一個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方式,不是一味迎合,而是表達出自己的意見,這至少說明他是注重獨立個體的內心感受的。
這類孩子,往往內心情感更豐富,也更具有換位思考能力和同理心。
並且,在孩子發聲的過程中,能讓家長看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一些缺失和盲點,更有助於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更重要的是,還能在彼此交換意見的過程中,逐漸打開親子交流的通道,提升親子關係,讓親情進一步融合。
這麼來說,這種在不少人眼裡的“不孝”,其實反而是“孝順”的代名詞。
前幾天後台有位媽媽給我發私信。
她說自從孩子升入初中后,就感覺和自己不親近了。平常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想讓自己摻和。
更讓人傷心的是,有一次晚上,看孩子學習辛苦,精心準備了水果拼盤,結果因為沒敲門進臥室,母子倆還吵了一架。
可能,不少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局促不安的時刻,甚至會覺得自己和孩子之前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在逐漸崩塌。
可實際上,隨著孩子的成長,所搭建起來的這座“邊界牆”,能夠更好的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這種界限,不僅能讓孩子保護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能讓父母學會尊重兒女的獨立性。
就像家庭心理治療師薩爾瓦多說的那樣:
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清晰的界限。
其實,設立界限並不是說冷漠,而是為了讓關係更好的保持持續性。
就比如說,當父母開始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以及該享有的空間,就會學會慢慢放手,從而最大程度上減少過度依賴,所帶來的矛盾。
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黏度,也會越來越高。
等到有一天,“孝順”這兩個字,你不必提,也會體現在生活中的點滴里。
很多人但凡聽到別人家的兒女,為父母買了多少禮物、給了多少錢,就會下意識的認為孩子孝順。
可實際上,真正的孝順,從來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對父母精神需求的關注。
就像之前網上有個熱門話題:若是年紀大了,腿腳不便,你會住進養老院嗎?
大多人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原因也很簡單,甭管養老院裝修的多麼豪華、服務有多麼貼心,都比不上兒孫繞膝的幸福場景。
其實,人到了一定年紀,真正需要的就是情感上的陪伴和理解。
而那些知道關注父母精神世界的孩子,往往才能走進父母的內心,察覺到他們情感波動,給出最恰當的溫暖。
其實,很多被大家定義為“不孝”的孩子,或許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更深刻的使命。
他們可能不是父母情緒的“附屬品”,但卻是彼此獨立的靈魂搭檔。
就像心理學家溫尼象牙說的那樣:
真正的愛,是允許對方成為他自己。
這一點,在親子關係上,同樣適用。
也許,當父母從“控制者”轉變為“見證者”,當子女從“服從者”升級為“同行者”。
這份跨越代際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成為父母與孩子最為寶貴的財富。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