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倒數第二個週末,見證了中國跑圈的火爆。據不完全統計,包括無錫馬拉松和武漢馬拉松在內,這個週末有近20場賽事鳴槍,超過30萬跑者參與其中。
就在今年大眾路跑賽季的第一個“馬拉松週末”裡,有這樣一場比賽,雖然規模不大,但得到的好評卻並不輸其他多場萬人級的大賽。
3月23日,2025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上海蘇州河半程馬拉松賽(下稱:蘇河半馬)正式鳴槍起跑,近7000名跑者沿著蘇州河,在奔跑中感受了海派的“煙火氣”以及豐富多彩的“小而美”。
一場中小型賽事能夠吸引20%以上的非滬籍跑者參與,以及最終完賽率能夠高達99.55%,已經足夠說明它的魅力。
連外國跑者都能感受到的“煙火氣”
三月下旬的這個週末,上海的春意被高溫攪和得有些不太分明。而對於許多在這個周末參賽的跑者來說,高溫成了他們享受比賽最大的敵人。
但在上海的晨光中,蘇州河生態岸線的瀲灩波光,與M50藝術園區的斑駁塗鴉相映成趣;轉過街角,環球港的玻璃穹頂折射著城市天際線,滬西工人文化宮的紅色磚牆低語著工運往事……賽事設計者將起點“藏在”了這樣充滿煙火氣的城市街道中,讓所有站上起點的跑者有了別樣的享受。
此次蘇河半馬以水為脈,將“半馬蘇河”的人文密碼編織進每個彎道,自然與人文交融的賽道,讓不少跑者在完賽之後大呼過癮。
此次獲得男子組第三名的跑者盧曉晨就是蘇河半馬的老朋友,他曾在蘇州河周邊住過一段時間,也參與了首屆蘇河半馬的宣傳片拍攝。面對這幾年蘇州河沿岸以及馬拉松賽事的變化,他不禁感慨,“今天地面很乾燥,環境也越來越好,路面也比以前寬闊了很多,體驗感更好。”
收穫男子組第三名的盧曉晨是蘇河半馬的老朋友
而第一次踏上蘇河半馬的周芳璐同樣對賽道的設計大加讚賞,作為母親的她關注到了沿岸的綠化與便民設施,“多了很多兒童友好的便民設備,是一個帶孩子出遊踏青的不錯選擇。”
據統計,這場預報名人數創過去三年新高的蘇河半馬,有20%是非滬籍跑者,其中還有不少外國友人。
“去年我也參加了上海馬拉松,這次蘇河半馬讓我感受到了城市的另外一個部分。”來自義大利的跑者瓦倫蒂娜特別提到了公園的部分,“有很多公園,沿著河跑的感覺很棒!”
而來自日本的大森繁人則說,來到普陀比賽讓他得到了很多城市風光的體驗,“自然風光也很美。”
這位日本跑者已經參加過不少辦賽精良的日本本土賽事,但這場比賽的賽道路線依然讓他印象深刻,“我很喜歡這條賽道,真的讓我感受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不一樣,我還會願意再來參賽。”
參賽的日本跑者也對蘇河半馬讚不絕口
在這條賽道上講述傳承的故事
馬拉松賽道上從來不缺故事,即便是一場7000人規模的賽事亦是如此。
來自寶山的70歲跑者汪成元從2015年開始跑馬,今年正好是第10個年頭。10年前,他查出患有慢性病,為了身體健康,汪成元開始跑步。而長期的堅持,不僅讓他的身體得到好轉,更讓他的心態和性格發生了轉變。
跑步讓他走出家門,蘇河半馬則成了他享受路跑派對的一個機會,“只要看到大家背著包穿著跑鞋,就想和他們打招呼,就想和他們一起跑,感覺像看到家人一樣,很親切。”
在跑道上見證自己改變的不止汪成元一人,2018年開始接觸長跑的吳長榮在完賽后表示,“馬拉松會給你一個無形的約束力,本來平時會喝酒,但因為要跑步,就不能再喝了。”
70歲跑者汪成元從2015年開始跑馬
今年正好是第10個年頭
除了最直觀的身體鍛煉,66歲的吳長榮也把跑馬當作是一場“體檢”,“我每半年跑一次,基本每次(的成績)差不了幾分鐘,如果全程跑下來差個好幾分鐘,那肯定是哪方面出問題了。”
“只要能跑,就會一直跑下去,跑到不能跑為止。”這是兩位老年跑者被問及未來計劃時共同的回答。有意思的是,就他們交流跑步故事時,身後傳來一個年輕的聲音,“明年要高三了,要專注學業,訓練量可能要一點一點減了。”
16歲的姜智宸來自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是學校的長跑隊隊長,他興奮地展示了寫滿隊員簽名和祝福的冰袖,“一開始因為學習壓力大,後來在學校的長跑比賽中拿了第一名,就想出去散散步,開始接觸跑步,今天正好是我跑步一周年。”
蘇河半馬的氛圍也感染著這位年輕人,沿路的鼓勵和陪伴,是與在校內集訓完全不同的體驗。對於跑者“怨聲載道”的爬坡和略高的溫度,他卻難掩年輕人的興奮,“溫度對於我來說是很適合出成績的,再冷一點的話容易感冒。我喜歡爬坡,喜歡上坡再下坡的那種強風吹拂的感覺。”
他一邊說一邊把胳膊轉過來,冰袖上面是隊友寫的祝福:“強風吹拂”。跑步的精神,就這樣在老與少之間傳承。
16歲的姜智宸帶著同學們的鼓勵一起奔跑
高完賽率和高好評,都源於“跑者至上”
蘇河半馬其實並不是一場歷史悠久的賽事,但短短幾年間,它已經成為上馬系列賽中經常被提及的一場重要路跑賽事。原因很簡單,蘇河半馬自誕生之初,便將“跑者至上”的理念刻進了賽事基因。
從賽前資訊的精準觸達、裝備的絲滑領取,到賽中補給站的設置和路線指引,乃至賽后的拉伸放鬆,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融入了最貼心的服務理念,讓每一位參與其中的跑者都能感受到舒適與便捷,進而激發出自身的最佳狀態。
義大利跑者露西亞就對蘇河半馬的賽事補給讚不絕口,“賽道很美,賽事組織也很好,用水站也很完美,是非常有趣的一次體驗。”
不少外國友人在這次蘇河半馬體驗到了不一樣的上海
據賽事組委會透露,賽事當天氣溫較高,除了基礎供水和補給外,組委會還在14公里和17公里處設置了兩處冰站,並在8公里、12公里、16公里、18公里和20公里處設置了5個噴淋站,確保跑者安全、順利完賽。
完備的醫療保障也是賽事得到好評的原因之一,200余名急救志願者分佈在各個醫療網站以及賽道沿途,守護著參賽者的安全。24組騎行急救隊如同賽道上的“守護天使”,時刻為參賽者保駕護航。
急救跑者胡銀財就是賽事保障中的一環。2017年正式接觸馬拉松的他,在2019年上海馬拉松期間參加了急救培訓,也從此開始參與馬拉松的急救工作。作為醫療保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沿路他給予跑者的不僅是健康上的援助,還有精神上的鼓勵,“上次我遇到了一個女大學生腳崴了,她說本來想跑成績,現在成績沒了,一路哭,我就陪著她跑,安慰鼓勵她。”
此外,賽事還有多達876名“小馬達”志願者分佈在各個崗位上為跑者服務。煙火氣、人情味、細緻服務,這就是蘇河半馬在跑者心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