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巨頭紛紛涉足汽車產業的浪潮中,小米集團以其獨特的姿態,書寫了一段從零到有的造車傳奇。雷軍,這位小米的領航者,或許未曾預料到,他的造車夢,不僅關乎個人榮譽與過往成就的再證明,更悄然間為小米開闢了一條通往萬億市值的高速公路。
小米集團近期的市場表現,猶如其推出的SU7 Ultra車型在紐北賽道上的風馳電掣,不斷刷新著各項記錄。造車專案的初步成功,不僅為小米在資本市場贏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更全方位提升了其在生態鏈建設、品牌價值等多個維度的競爭力。股價與市值屢創新高,小米的人車家生態閉環日益完善,汽車業務正成為反哺小米電子產品及生態鏈價值提升的強大引擎。
3月18日,小米集團公佈了一份堪稱史上最強的財報,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是在其汽車業務虧損超過60億元的背景下取得的。儘管面臨虧損,但小米汽車業務的潛力已初見端倪,新車上市不足一年,便為集團貢獻了近十分之一的營收。其對資本市場及品牌價值的提升作用,更是難以估量。
全球範圍內,汽車作為工業製造業的巔峰之作,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小米汽車的崛起,不僅為自身帶來了無限可能,更為北京乃至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增添了重量級砝碼。小米SU7的上市,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發佈會後的首個交易日,小米集團股價飆升8.97%,開啟了股價上漲的新篇章。
財報發佈后,小米集團股價更是一路高歌猛進,創下59.45港元/股的歷史新高,市值突破1.4萬億港元大關。近一年來,股價漲幅超過230%,市值增加近萬億港元,展現了小米集團造車決策帶來的深遠影響。雷軍與小米集團,因造車而煥然一新。
2024年度業績公告顯示,小米集團全年總營收達到3659.06億元,同比增長35.04%,歸母凈利潤236.58億元,同比增長35.38%。其中,智慧汽車業務收入達321億元,佔比8.77%,成為集團收入增長最快的板塊。汽車業務的快速擴張,直接推動了小米集團單季度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然而,光鮮背後,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仍面臨虧損挑戰,2024年凈虧損62億元,單車淨虧約4.5萬元。儘管第四季度虧損有所收窄,但盈利壓力依舊存在。研發投入和產能爬坡成本是虧損的主要原因,同時,銷售網路的快速擴張也增加了運營成本。小米汽車目前仍需依賴智慧手機和白電業務輸血,但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已達18.5%,高於手機業務的12.6%。
面對虧損,雷軍早有心理準備,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表示,汽車業務正處於大投入期,內部未設定明確盈利時程表,但將努力改善利潤狀況。小米汽車不僅是品牌高端化的重要支撐,更是小米從消費電子公司向科技生態巨頭轉型的關鍵。其意義遠非短期營收和利潤所能衡量,它説明小米品牌實現了顯著的破圈效應。
展望未來,雷軍為小米汽車設定了2025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隨著汽車業務的不斷成熟,其營收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繼手機之後的第二個“千億級業務”,占集團營收比重或超過25%。屆時,虧損或將收窄,甚至達到盈虧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