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讓我向大家說一聲‘你好’。”3月22日,北京藝術中心里,快門聲此起彼伏,面對層層疊疊的鏡頭,莎拉·布萊曼特意用中文向大家問候。3月27日起,由莎拉·布萊曼領銜的原版音樂劇《日落大道》將在北京藝術中心持續演出至4月13日。接續此前收穫如潮好評的《雨中曲》,又一個屬於今年音樂劇市場的高光時刻註定要在城市副中心綻放。
自2023年底對外開放以來,錨定“現代性”發展特色的北京藝術中心加速駛入音樂劇賽道,它不僅以密集優質的演出極大填補了區域相關資源的長久空白,也以清晰獨特的定位、豐富周到的體驗為行業帶來了新鮮靈感。
多部大戲撬動觀演版圖
“從前看音樂劇,我基本上都要去市中心的劇院。”住在通州區的劇迷齊女士說。早已成為音樂劇地標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好戲連台,但距齊女士家的單程距離超過20公里,位於亮馬橋附近的世紀劇院已經是她印象中京城音樂劇版圖裡最靠東的劇場,但乘地鐵往返一趟仍需近3個小時。
2024年9月,隨著音樂劇《北上》在北京藝術中心首演,城市副中心的音樂劇市場迅速翻開嶄新一頁:10月,俄羅斯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俄語巡演版登臺北京藝術中心;11月,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貓》到訪;12月,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亮相。進入2025年,北京藝術中心的音樂劇版塊迎來“開門紅”:2月,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雨中曲》掀起春節後全城矚目的觀演熱潮;3月,莎拉·布萊曼帶著全新製作的《日落大道》,期待“與中國觀眾共同書寫新的藝術記憶”。
“原來真的沒想過,有一天,我也能在家門口看上好的音樂劇,這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從《貓》到《日落大道》,北京藝術中心上演的音樂劇,齊女士部部不落,每次觀演的出行時間也被大大縮減到20分鐘左右。大批頂尖資源的集中注入,正在快速拉動城市副中心演藝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據統計,在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劇劇目的售票率超過九成,“演藝之都”東部的音樂劇高地已初見鋒芒。
差異化經營做出特色
中國音樂劇市場潛力巨大、觀眾熱情。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燈塔專業版聯合發佈的《2024中國音樂劇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國音樂劇演出場次已達1.36萬場,票房13.96億元,覆蓋觀眾超582萬人次。
作為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重要一極,秉承差異化經營理念、重點關注年輕觀眾和親子客群的北京藝術中心,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把音樂劇納入發展藍圖。“我們對市場進行了充分調研,設計劇場時,北京藝術中心就考慮了音樂劇的混響、台口尺寸等要求,硬體設施很適配音樂劇的演出。”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部長江濤說。
引入劇碼時,北京藝術中心也有意與其他劇場錯開定位,比起呈現多輪複排或巡演的成熟專案,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趙菲介紹,“我們會傾向於選擇《貓》等最經典的作品,以及《雨中曲》《日落大道》這樣非常有特色的作品。”《雨中曲》的人工雨幕獨樹一幟,《日落大道》有莎拉·布萊曼坐鎮,小觀眾或許會相當鍾情的《怪物史萊克》將亮相暑期檔,國內原創音樂劇預計安排在下半年,“未來,我們還計劃引進百老匯、倫敦西區剛剛上演的劇碼,讓北京觀眾同步欣賞國際舞臺的佳作。”
“依託國家大劇院的資源優勢,在整個音樂劇產業中,我們希望能發揮更多的帶動作用。”江濤透露,在培育市場、培養人才的層面,目前,北京藝術中心已經藉助“河畔時光週末音樂會”等藝術普及品牌,以低廉票價邀請觀眾走進劇場,在講演結合的輕鬆氛圍里瞭解音樂劇的特色和發展。今年,北京藝術中心還將陸續推出音樂劇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對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說,這是重要的、需要儘快啟動的基礎工作。”
讓觀眾來一次便盡興而歸
在極大便利北京東部觀眾的同時,北京藝術中心的輻射半徑還在持續擴展。《雨中曲》的16場演出覆蓋了兩萬余名觀眾,許多人來自市中心和其他城區。“我們一直在關注觀眾從各個渠道給予的反饋,不斷收集大家對我們的期待。”江濤說,為進一步降低出行成本,在常態接駁車的基礎上,北京藝術中心加開從地鐵四惠東站往返劇場的專屬接駁車,觀演高峰期,5輛大巴車載著觀眾駛向劇場大門,下車再走幾十米,檢票口便在眼前。
江濤分享了一個數據,《雨中曲》觀眾乘坐專屬接駁車的比例達到22.8%,即每5名觀眾中便有一位是乘車而來。《日落大道》將延續“打通最後一公里”的服務之舉,演出期間,兩條接駁線路將分別從地鐵1號線四惠東站、6號線東夏園站出發,直達劇場。此外,“我們想為大家提供的,不只是舞臺上的內容,觀眾來一次,就應該盡興而歸。”江濤說。《日落大道》演出時,北京藝術中心將在公共空間佈置女主角諾瑪的“同款”紅毯打卡區和限時沉浸密室等特色展陳,並上新特色主題餐飲和文創周邊,屆時,《日落大道》的元素將處處皆是,完整而豐富的觀演體驗是對演藝空間內涵的又一次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