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談日本青訓:球員對訓練的渴望讓我看到了日本足球強大的一面
更新于:2025-03-26 04:28:18

3月23日,《中場對話》活動在杭州進行,前國腳楊旭在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青訓認識。在談及日本青訓發展模式時,楊旭表示,日本球員對訓練的渴望讓我看到了日本足球強大的一面。

談及日本青訓發展模式

首先在日本小學階段,日本足協放棄了校園足球,把校園足球相關事務全部交給社會,讓社會的俱樂部去接收這些孩子。各俱樂部各顯神通,誰的訓練內容好,就能吸引更多孩子加入。誰吸引的孩子多,誰就有更多機會使用場地進行訓練,這是基本的運作模式。

因為日本雖然有私有化的球場,但公有化的球場更多。例如,如果我的球隊有40個當地的小球員,那我就能在公有球場獲得40次訓練機會;要是你的球隊只有20人,就只能有20次機會。所以,如果俱樂部沒有優質的訓練內容,就招不到更多孩子,沒有足夠多的孩子,就無法獲得充足的場地訓練機會。他們把精力都放在訓練上,這是關鍵。

小學階段結束後到了初中,優秀的球員會被J聯賽的梯隊選走。社會上也有很多初中階段的社會俱樂部,當然也有初中校隊。

到了高中,由於場地因素,社會俱樂部數量大幅減少,主要是J聯賽的梯隊和高中球隊。高中球隊接收了絕大多數還想追逐足球夢想的孩子。

我在觀察日本小球員訓練時發現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有個球員被球打到臉,剛捂臉準備低頭時,第二個球員立刻替換上場。這個球員其實不想下場,但做出那個動作后,馬上就被替換了,可能下場的球員就會被調到B隊、C隊甚至D隊。所以他們倒地后立刻爬起來繼續訓練,沒有絲毫懈怠。我覺得如果在足球訓練中沒有那種對進步的渴望,很難提升水準。這種對訓練的渴望讓我看到了日本足球強大的一面。

談及中國小球員12歲退役潮

其實很多中國孩子的情況是,早發育的孩子因為身體條件好,容易被發現,佔了優勢。但像晚發育的球員,可能會因為身材比例等因素,早早退役了,因為按照傳統觀念,這樣的身材條件似乎很難成功。然而在日本,很多這樣晚發育的球員在中學、高中甚至大學時期才有機會被發現。就像長友佑都,大學還在打鼓,一場比賽后就被發掘了,一直踢到現在。所以在中國,很多不是特別優秀的孩子即使想踢足球,想通過磨練提升水準,卻沒有地方能讓他們去磨練,這是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