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是目前已知全球九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之一。在這條通道上,吉林地區形成多個候鳥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和中轉站。
隨著氣溫回升,吉林松原查幹湖冰雪逐漸消融,一大批候鳥已經抵達了那裡,這支“先遣部隊”中,有哪些“明星物種”?
總台記者 王亞平:這個時節的吉林,冰雪還未完全消退,但“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來看,在查幹湖冰水交織的湖面上,斑頭秋沙鴨、花臉鴨和成群的候鳥正在嬉戲覓食,勾勒出早春靈動的畫卷。
此刻,查幹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正在這裡,通過高倍攝像器材監測候鳥的種類和數量。不僅是在湖泊、河流等水域,每年遷徙季,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會奔波在候鳥聚集的草地、旱田、灘塗地,通過人工和監控探頭,做候鳥遷徙調查。
從工作人員那裡拿到的數據顯示,現在已經有13000多隻候鳥抵達保護區。據介紹,由於今年保護區的氣溫相比去年同期明顯升高,所以候鳥們回歸的時間,比去年同期大約提前了10天左右。
東方白鸛加固鳥巢 人工增設擋板護安全
在這支率先抵達的候鳥隊伍中,就有幾個“明星物種”,比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它們堪稱“鳥類建築大師”。一個鳥巢的直徑可達2米左右,而且鳥巢通常會建在高大喬木、人工塔桿上,住在高處,可以避免猛禽、赤狐等天敵對幼鳥的侵害。
一些鳥巢建在了高壓線的鐵塔上,鳥類的糞便滴落到導電線,極易引發電路系統跳閘,影響供電,也會對候鳥本身造成危害。怎麼保障鳥、線的雙重安全呢?
這幾天,記者拍攝到了工作人員爬上五六十米的高塔作業,實現了電網和鳥類雙向保護。具體是怎麼操作的?
這是一塊絕緣板,在東方白鸛已經築巢的下方鋪設這樣的防護板,不僅可以防止鳥糞滴落對供電造成影響。在幼鳥翅膀還不靈敏時,出巢後,擋板也可以起到託護緩衝的作用。
這兩個“防鳥落”和“防鳥刺”裝置,則是預防性地安裝在容易導電的關鍵位置,善意提醒東方白鸛不要在這裡築巢。
目前,查幹湖國家級保護區周邊已經發現了8個東方白鸛鳥巢,待到4月份繁殖期,每巢可以孵化出3至4個鳥蛋。
白琵鷺“抽盲盒”覓食 準備築巢繁育幼鳥
在多方持續呵護下,不僅引來東方白鸛前來築巢,還有一種候鳥的繁殖能力也逐步增強,它們就是因嘴巴酷似琵琶而得名的白琵鷺。
白琵鷺嘴巴的長度可達20至25釐米,蝦蟹、水下昆蟲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在覓食的過程中,它們不是靠眼睛搜尋捕食目標,而是一邊在淺水處行走,一邊將嘴尖觸到水中來回掃動,對所經過區域的食物展開地毯式搜索,儘管氣勢很足但效率不一定高,捕捉到的食物更像“抽盲盒”。
據保護區工作人員監測,過去幾年,只有二三十對白琵鷺在這裡繁殖,現在高峰期可以有200多對。目前,已經來到這裡的30多隻白琵鷺,準備在淺灘蘆葦叢裡築巢,為繁殖幼鳥提前做打算。
等到4月份遷徙高峰期,這裡將迎來數十萬隻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