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視角聊新能源車:純電/混動/增程究竟怎麼選?
更新于:2025-03-26 03:06:33

這兩年,我老家東北十八線小城的綠牌車逐漸多了起來。這裡每年有近2個多月處於-10℃至-20℃的低溫環境,有時氣溫甚至突破-30℃。在南方表現優異的純電車型,續航普遍衰減30%左右,加上電費成本高企和公共充電樁密度偏低,大夥買純電的渴望還不是特彆強烈。

但新能源有地補國補政策,這兩年主力車型均價又下探至12萬區間,總有新人嘗鮮,未來可期,不可操之過急。至於是選擇純電、混動、增程式,目前因人而異。

先說混動,看似全能,實難平衡。車友群多數人對"油電雙模"存在認知偏差——以比亞迪宋PLUS DM-i為例,系統強制保電策略下,實際饋電工況油耗可達6.8L/100km,接近同級燃油車哈弗H6的7.2L/100km。年均養護成本方面,混動SUV每年兩千多,比純電車型高出1~2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為防止燃油系統劣化,車載ECU會強制要求每季度至少完成15升燃油消耗,也會對低頻用油群體造成額外負擔。

實際上,選擇混動的車主以充電條件受限(比如身處老舊社區)且年行駛里程超2萬公里的跨城通勤者為主,其核心需求是平衡燃油經濟性與續航焦慮。

增程式車型的宣傳存在明顯誤導性。雖然標榜"全域電動駕駛",但其1.5L增程器在高速工況下NVH表現欠佳,聲壓級可達72dB。能耗經濟性方面,理想L9實測高速油耗8.2L/100km,與同級燃油MPV差距不足5%。對無家用樁使用者而言,每周加油三四次反而會弱化電動優勢。因此,CLTC純電續航低於150公里的增程車主中,最終大多數都轉向了燃油優先模式。

純電車型在北方的發展仍受多重制約。儘管充電樁覆蓋率一直在提升,但相較南方仍存在1:2.3的密度差。除氣候因素外,用戶基數不足導致基建投資回報周期延長。需特別指出的是,即便未來補能網路完善,鋰離子電池固有的低溫容量衰減仍是技術瓶頸。

充電設施的結構性矛盾同樣突出。當前主流車型已支援120kW直流快充,但北方老舊社區仍以7kW交流樁為主,導致平均補能時間過長。這種基建滯後現象在人口凈流出的北方小城尤為明顯。

具體怎麼選,要綜合多種因素。比如通勤半徑小於50km的車主,可以優先選擇純電車型,我們北方使用者可以考慮三元鋰電池,權衡購車成本和安全性。

需要跨城高頻通勤的朋友,可以考慮混動長續航版(純電里程≥150km),若選擇100km續航的車型,則需要兼顧單位或家充樁的客觀條件。

低頻次的長途需求,比如每年五六次的頻率,那麼你可以選擇增程式,但快充和家用樁是必選項。

還有一些特殊場景,比如戶外愛好者可選增程+外放電組合,注意選擇熱管理系統完善的車型即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純電,買之前明確剛需,做好功課才不會出錯,祝大家都能選擇自己心儀又好用的車型,我們下期再會。

長安Lumin通勤真不錯
長安Lumin通勤真不錯
2025-03-26 12: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