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興起,其在市場中的佔比持續攀升,這無疑給傳統燃油車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那些長期依賴中國市場的品牌。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突破50%大關,意味著超過半數的消費者在購買新車時傾向於新能源車型,這一趨勢無疑進一步壓縮了燃油車的市場空間。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多家知名車企不得不採取裁員措施以應對業績下滑。據相關數據顯示,奧迪、保時捷、斯柯達以及大眾旗下的Cariad等部門均公佈了大規模的裁員計劃。奧迪計劃裁員7500人,保時捷3900人,斯柯達更是高達8200人,而Cariad也將削減1600個崗位,總計裁員人數接近2.12萬,且這些計劃大多自今年3月中旬起開始實施。
裁員背後,是這些車企業績的顯著下滑。以奧迪為例,其2024財年的營收下降了7.6%,營業利潤更是暴跌37.8%,全球銷量也同比下降了11.8%。這一連串的數據,無疑揭示了奧迪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艱難處境。
保時捷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儘管其2024年營收仍高達400億歐元,但同比下降了1.1%,淨利潤更是下跌了30.3%。銷量方面,保時捷也未能倖免,全年銷量同比減少3%。這些數據表明,即便是豪華品牌,在新能源浪潮的衝擊下也難以獨善其身。
斯柯達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更是慘澹。2024年全年,斯柯達在中國僅交付了1.75萬輛汽車,同比下滑23.1%。如此低迷的銷量,無疑讓斯柯達在中國市場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大眾集團自身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為了應對市場變化,大眾不得不關閉部分工廠、削減產能,並計劃裁員。去年底,大眾就已宣布將裁員1萬人,並關閉德國的兩座工廠,這一舉措預計每年將削減約50萬輛的產能。
曾幾何時,大眾集團憑藉在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穩坐全球車企前三的寶座。然而,隨著新能源時代的來臨,大眾集團未能及時跟上步伐,在中國市場的失利也逐漸波及到其全球業務。如今,裁員陰影籠罩下的大眾集團,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