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方向盤變成“備份系統”,
誰在為中國的F1編寫未來密碼?
當WWD以醒目的China Zhou來為周冠宇命名時,在上海國際賽車場的看臺上,數面法拉利紅旗正隨著引擎轟鳴共振。中國首位F1車手周冠宇以法拉利儲備車手身份,在2025年第二次主場亮相中完成了一次重要轉折:既是從索伯正式車手退居到“二線”的蟄伏蓄力,亦是賽車文化從“舶來品”到本土化之路的里程碑。
場外,“未來速度”也雨後春筍般湧現。距賽場半小時車程的浦東某卡丁車館內,一群平均年齡8歲的孩子正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劃過彎道。場邊看著計時器的父母眼中燃燒著比引擎更熾熱的野心——這裡沒有週末的鋼琴課與奧數班,只有中國家長用真金白銀堆砌的“速度育兒”新賽道。
當卡丁車館取代少年宮成為不少家庭的周末據點,當8歲孩童的體能報告單上出現“橫向重力耐受值”指標,一場圍繞“製造周冠宇”的全民實驗正在改寫中國青少年的成長劇本。這類精英家庭長成的耀眼新星如周冠宇、鄭欽文、谷愛凌的成長軌跡,也被無數家庭拆解成“冠軍公式”並加以效仿。當被問及國內卡丁車訓練低齡化趨勢明顯,如何看待過早職業化帶來的利弊時候,周冠宇停頓片刻:“愛好永遠比包裝更重要。腳踏實地,遮罩互聯網上的浮躁,才能走得更遠。”
以下是他的自述。
重新穿上法拉利紅色賽服這一刻,彷彿回到了夢想的起點。躍馬標誌放在胸前時,那些青訓時期的記憶都鮮活了起來。
現在圍場里的席位就像沙漠里的水源,每年誕生的新秀也在虎視眈眈,讓席位的爭奪變得愈發殘酷。但此刻,我更多地期待我的前方——成為法拉利F1車隊儲備車手,能向七冠王漢密爾頓和天才冠軍勒克雷爾學習。
周冠宇為法拉利F1賽車進行試車▐
作為儲備車手,不能親自上場搏殺,但戰場卻延展到了幕後:參與模擬器研發、賽道測試,還有隨時準備接受替補任務。正式車手在賽場不能調整、校對的賽車設置,我會在義大利工廠里的模擬器上一遍遍嘗試,最終將數據反饋帶回車隊;也會在法拉利車隊的私人測試里一次次飛馳,統計分析數據,就像在銀行里不斷存下的“駕駛儲備金”,等待某天兌現的時刻。
畢竟儲備車手也不是全無機會,拉塞爾在蟄伏期的亮眼表現,為他爭取到梅賽德斯正式車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勞森從紅牛儲備車手逆襲的故事也常被人津津樂道。
周冠宇在2025 F1上海大獎賽現場▐
我在F1賽場已經三年,足夠證明自己的成長。去年的經歷如噩夢一般歷歷在目,我開著圍場墊底的賽車,在逆境中獲得積分;直到在卡達站才能開上和隊友平等的升級套件賽車,硬是把排名推到了第八名,被評為當站最佳車手。這些履歷都被所有車隊、領隊們和賽事工程師看在眼裡,否則法拉利不會向我遞出這份信任。
儲備不等於退步,而是另一種形態的進化。如果給我一輛有競爭力的賽車,我相信我可以把它發揮到極限。I said I will make up for it,I will make up for it.
這一路走來,我深知大家對我的期待與質疑。能走到今天,更多是靠賽場內外的平衡——用成熟穩住日常心態,用激進突破賽道極限。作為F1車手,強大的心理素質不僅是應對高壓的盔甲,更是持續突破賽車性能與個人潛能的利器。
這些年我早已適應了圍場的生存法則與賽事節奏,也愈發清楚自己的每一步,都在丈量著中國賽車項目的進程。
2025年,Louis Vuttion成為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官方合作夥伴▐
看到通過我的努力讓國內賽車認知度實現飛躍,這種成就感無與倫比。我始終相信,自己是中國賽車運動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但絕不會止步於此——創造更多F1賽場上的“中國第一次”,就是我不斷前行的燃料。
圍場里沒有永恆的席位,20個車手席位永遠屬於進步最快的人。現階段我正處在關鍵的彎道調整期,需要整個賽季的沉澱來蓄力反彈。當被問及十年後的目標,我覺得不妨先把目光放在當下:這個賽季才剛剛開始,只要保持成長,就沒有遺憾可言。
我的核心目標從未改變——重返F1正式車手席位。作為車手,很高興看到凱迪拉克新車隊的加入F1,增加了兩個車手席位,這是值得全情投入的機遇。
周冠宇作為主場車手,
上賽為他安排了單獨車手巡遊的待遇▐
至於席位穩定性和競爭力,那是達成首要目標後需要思考的事。當然,當真正坐回車艙那一刻,領獎台自然會成為新的靶心。畢竟我已經解鎖過積分、衝進過排位賽Q3,接下來就該攀登更高的榮耀了。
圍場里每個車隊都有不同的競爭維度,而我的職責就是把賽車最大的潛能發揮出來。我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在全世界最頂尖的20個車手席位面前,每個機會都值得押上全部的熱忱。這不是終點,而是全新征程的起點。
一路走來到現在,很不容易,但我一直不是一個會散播焦慮與擔憂的人。
這次回到上海,我感覺整個人都鬆弛下來了。不用坐在駕駛艙裡盯著儀錶盤,反而能好好感受賽場的每個細節——看臺鼎沸的人浪、與吉奧維納茲進行數據交流,還有記住那些舉著我名字手幅的一張張面孔。
現在回想去年主場首戰,完全是另一個狀態。人生第一次主場作戰,還是在家門口。從練習賽開始肩頭就像壓著一塊石頭,連握方向盤時都能感覺到後背繃成一張弓。既要享受疾驰的快感,又得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
F1上海大獎賽賽前,周冠宇亮相車迷見面會。
圖片來自:@柯以功▐
這次作為法拉利儲備車手(也稱:第三車手),倒有了更多和車迷互動的空隙。不僅和車迷朋友在外灘見了面,最欣慰的是看到台下冒出了不少“小腦袋”,小車迷的現身意味著中國賽車運動開始崛起、趨於大眾化。作為一位文化破冰者,這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無論是正式車手,或是儲備車手,我希望大家瞭解職業賽車手、了解F1。
這次上海的街頭,也出現了賽車服、賽車模擬器等裝備,可以讓路過的車迷或是小朋友都能摸一摸、坐一坐。看著訓練場里越來越多的少年車手和賽車愛好者,我突然意識到,作為一名F1賽車手,我的意義不僅僅是站在競技場上。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現在的小朋友們很幸運,不用再像我當年那樣滿世界找訓練場。但他們面臨的誘惑也更多——一些年輕車手被網路流量晃花了眼,急於用賽車給自己鍍上一層金。
這兩年,卡丁車以及青少年訓練和參賽的成本都在急劇上漲。是否選擇職業車手的道路,走下去,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而是一個需要家庭深思熟慮的抉擇。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專心訓練,甚至孤注一擲地讓孩子過早放棄學業,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方法絕對不可取。畢竟,全球現役F1車手僅有20個席位,這個數位本身就揭示了行業金字塔尖的殘酷競爭。
2025 F1上海大獎賽現場▐
賽車也終究要用實力說話,刻苦是通向F1賽場的唯一“捷徑”。我自己也是從卡丁車、F4、F3、F2一步步摸爬滾打走到今天的。想對那些追風少年說:暫時遮罩社交平臺的喧囂,專注打磨每個過彎角度。賽車服不會自己變快,真正讓你脫穎而出的,永遠是下一個彎道比對手快0.1秒的執念。
競技體育的變數就像雨戰時的賽道,誰都不敢打包票。我要做的就是照亮前路,讓後來者不必再像我一樣摸著石頭過河。
——
周冠宇的名字,註定將在中國體壇留下獨特的印記。作為首位躋身F1的中國車手,其身後十至十五年間,我們幾乎看不到新一代競技卡丁車手的成長軌跡。這個看似悖論的現象,恰恰折射出中國教育轉型與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
無論李娜、鄭欽文,還是丁俊暉與谷愛淩,這些體壇傳奇背後是新型教育理念的投射。當高認知、高收入家庭率先突破應試教育的圍城,將目光轉向個人化培養與全球視野的塑造,中國體育開始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專案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但這類“精英突圍”終究是星火點點,燎原之勢則需要教育理念的覺醒與培養體系的重構。值得期待的是,在“體教融合”國家戰略與資本市場對頂級賽事的助力下,職業體育的大門終將向每個有天賦的少年敞開。
以上採訪內容,均來自《時尚COSMO》
編輯:蘭昕雨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片:IC Photo、視覺中國、網路
特別鳴謝:F1世界錦標賽、法拉利F1車隊、Pennyfields貝尼福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