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等傳統神話題材遊戲、影視作品火爆出圈,一股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潮流備受關注。山西推出“跟著悟空游山西”主題活動,成功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旅遊熱度。四川宜賓、天津河西等地憑藉哪吒行宮、陳塘莊等哪吒文化地標,成為文旅熱潮中的受益者。這些現象充分說明,中國傳統神話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優質資源。豐富的敘事性、瑰麗的想像力、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受眾基礎,使神話在旅遊目的地建設中具有獨特價值。
中國傳統神話是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性是文學作品的靈魂,而典型人物、典型情節、典型環境是文學典型性最重要的體現。從這三個維度著眼審視中國傳統神話,在旅遊目的地建設中充分挖掘、利用神話IP,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神話典型人物和旅遊目的地形象塑造
典型人物是中國傳統神話表達的核心,也是其引人入勝的關鍵。對神話中典型人物資源的有效開發,可以更好地賦能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塑造。
3月16日,遊客在天津哪吒小鎮與哪吒造型的花燈合影。
凝聚文化認同,提煉旅遊目的地精神內涵。神話中的典型人物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是凝聚文化認同的關鍵性符號,體現共同的文化價值觀。旅遊目的地建設可以通過結合相關神話人物,提煉出正向的目的地精神內涵,梳理出目的地形象塑造的主題內核。比如,哪吒的正義不屈和成長精神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被重新詮釋,這種精神與地方文化的結合,對目的地形象的優化塑造具有重要價值。挖掘神話中的典型人物,加強對旅遊目的地精神內涵的詮釋,對內可以增強文化歸屬感,提升旅遊吸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可以展現民族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推動跨境旅遊發展。
提供情緒價值,提升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當代旅遊者看重精神消費,注重情感體驗,關注情緒價值,而神話典型人物往往蘊含著強烈的情感張力,具有以情動人的感染性,能夠激發遊客的情感共鳴。比如,“宋城千古情”旅遊演藝中生動呈現了白娘子與許仙的神話故事,通過唯美畫面和震撼表達,展現了愛情的悲歡離合,促進了旅遊者對杭州目的地形象的情感投入。在目的地形象塑造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通過神話人物架構起目的地與遊客之間的情感連接,引導遊客形成從理解神話情節到共情神話人物,再到情緒投射至目的地的過程,更好地滿足遊客情感體驗、情緒釋放、心靈慰藉、自我療癒的需求。
強化符號標識,構建旅遊目的地感知體系。神話人物作為文學符號和文化標識,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與傳播力。通過人物符號標識的強化,旅遊目的地可以構建起獨特的感知體系,提升其在遊客心中的形象識別度。在目的地形象塑造中,要關注形象識別與行為識別的統一。比如,河南新鄭作為“黃帝故里”,通過黃帝雕像、文化廣場等文化地標,強化了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形象;通過舉辦黃帝祭典等活動,強化了行為識別,使遊客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對目的地形象也有了更加鮮明的感知。強化神話人物符號標識的運用,還可以促進文旅產業鏈的延伸,實現跨區域與跨行業的多元化聯動傳播效應。比如,成都依託《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影響力,開發了一系列哪吒主題文創產品。
神話典型情節和旅遊目的地產品開發
中國傳統神話往往具有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反映生活本質和規律,同時又跌宕起伏的典型情節。基於神話典型情節,通過現代技術與文化創意手段,可以開發更具代入感和參與性的旅遊體驗產品。
以敘事為線索,設計主題旅遊線路。神話作品的敘事往往緊湊明快,注重結構的完整、線索的貫通和因果關係的合理,為主題旅遊線路的設計提供了廣泛而優質的資源。比如,四川以哪吒傳說為線索,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推出了“跟著哪吒遊四川”主題旅遊線路,串聯起金光洞、哪吒洞、南廣古鎮等與哪吒傳說緊密相關的地點,增強了遊客對哪吒文化的感知。在主題旅遊線路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線路邏輯的自洽性,避免生硬的附會。另一方面,也要對神話敘事進行合理取捨,注重線路的可達性和遊客的體驗感。
以母題為抓手,打造互動參與專案。母題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概念,是反覆出現並貫穿始終的題材和情節模式,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而且跨越時空,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所共同關注。在旅遊產品開發中,可以神話母題為抓手,打造具有互動性、參與性的體驗式文旅專案,通過現代科技實現神話的當代重述,達成人們在神話中的“在場”。比如,南京文化藝術中心的光影藝術展《尋跡之山海經》以《山海經》“奔月”“補天”等母題為抓手,借助圖像識別、虛擬實境等數字技術,實現遊客與虛擬角色的互動,賦予傳統神話新的生命力。
3月15日,身著哪吒服飾的演員在天津哪吒小鎮為遊客演出。
以故事為依託,創新現代文旅演藝。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多具備豐富的懸念、強烈的衝突、意外的轉折和明顯的地域文化特點。以《西遊記》為代表的成熟章回體神話小說大多採用嵌套式結構,既能分解為若干獨立的小故事,又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故事體系。這些特徵都與文旅演藝的腳本需求十分契合,為創新現代文旅演藝提供了源頭活水。比如,陝西岐山周文化景區結合《封神演藝》中“鳳鳴岐山”的故事,推出實景演藝,通過光影技術與舞臺表演,展現神話的波瀾壯闊。以神話故事為依託的現代文旅演藝開發應注重故事性與沉浸感的結合,在有限的表演時間內,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節,通過全息投影等現代舞台技術,結合目的地景觀資源,增強觀眾的文化感知和視覺體驗。
神話典型環境和旅遊目的地場景營造
神話中,為典型人物塑造和典型情節推進提供特定背景、條件和氛圍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帶有隱喻性的象徵環境,構成了典型環境。旅遊目的地可以從神話典型環境的分析入手,營造具有景觀性、沉浸性、文化性的旅遊場景,增強目的地吸引力。
結合神話自然環境特徵,營造景觀性遊覽場景。神話中的自然環境不僅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徵,也是遠古人類對自然現象幻想與敬畏的體現,往往充滿神秘、神聖的氛圍。這種氛圍感的營造,能夠為旅遊目的地遊覽場景的景觀建設提供有益借鑒。比如,新疆天山天池景區以西王母神話為核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景觀打造,將神話中的自然環境特徵映射在景區中,使雪山、湖泊、森林被賦予了神話色彩,更顯超凡脫俗。遊覽場景的營造要善於通過景觀設計,綜合利用植物造景、音樂背景等營造神話環境的氛圍感,展現奇幻景象。
結合神話人文環境特徵,營造沉浸式體驗場景。神話中的人文環境,如宮殿、祭祀場所、部落聚居地等,既是我國人民豐富想像力的產物,也能夠不同程度地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靈感來源。這些人文環境依託的原型,可以通過沉浸式體驗場景的營造,引領遊客更好地感知神話所表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意涵。比如,作為《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山西隰縣小西天景區邀請遊客與身著戰甲的“孫悟空”開展互動,引導遊客在懸塑彩繪藝術和古代建築文化中更好地感受神話的魅力。在此類場景的營造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實景搭建、光影技術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場景的沉浸感,並配備專業導覽和講解,生動詮釋神話人文環境與現實場景的關聯。
結合神話象徵環境特徵,營造文化式休閒場景。中國傳統神話中構建的許多典型環境,比如崑崙、雷池、蓬萊、靈山等,不僅是具體的地理空間,更帶有隱喻性,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目的地在開發神話資源時,要善於詮釋和運用這類象徵性環境,營造出具有文化意蘊的文旅休閑場景。比如,武漢黃鶴樓景區通過鐳射投影、前景紗屏、高壓水霧等技術,再現了辛氏沽酒、仙子起舞、黃鶴騰飛等傳說,將神話的象徵環境與現代休閒體驗相結合,以名樓隱喻的仙文化為切入點,打造“夜上黃鶴樓”文化休閒場景。此類文旅場景的打造需要從意象角度出發,將神話的象徵環境轉化為具體的場景設計,融入隱喻性文化符號,實現對神話場景的“還原”與“對話”,達成遊客“真實”與“幻想”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