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節期間,一部名為《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短劇幾乎蓋過了賀歲電影的風頭,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正是從這部短劇的爆火開始,我們似乎迎來了短劇的時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春節期間,上線的短劇數量超過3200部,題材廣闊,涵蓋了愛情、懸疑、農村、家庭等多種類型。短劇的質感和製作水準也是大幅度提升,不少網友表示“我們看短劇的吃太好了”、“短劇演員終於上桌了”、“短劇小作坊下料就是猛”、“內娛短劇已是next level”……
而短劇的爆火在於它滿足了當下觀眾的兩種基本觀看需求:高強度的情感刺激和高密度的資訊接收。曾經一集電視劇40分鐘,除開片頭曲和片尾曲,還有10分鐘左右的上集回顧,一整集最多只剩20幾分鐘的新鮮劇情,其中還包括注水劇情。而短劇不同,它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里涵蓋了高密度的資訊,把所有劇情一次性拋出來,讓觀眾能立馬抓住重點,並且會在每集末尾還設置懸念,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可以說,我們曾經有多痛恨注水劇,而今就會在面對“鉤子”的時候有多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