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公佈了對106簡訊的調查結果,顯示76%的消費者常收到以“106”開頭的垃圾簡訊。這些簡訊假冒銀行、知名商家等名義,設置消費陷阱,誘導消費者點擊連結,套取個人資訊或銷售假冒偽劣產品。
為解決這一問題,上海市消保委已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達成共識。三大運營商承諾,對於有歧義或無法清晰標識簡訊內容提供者的簽名,將使用簡訊內容提供者的規範企業名稱進行標註,並將在2025年6月底前完成相關工作。此外,三大運營商還提出了多項改進措施,如嚴格審核企業資質、建立簡訊免打擾服務等。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希望三大運營商能加快推進標註規範企業名稱的相關工作,並與其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共同推動106簡訊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65.3萬家電信相關企業。從地域分佈上看,廣東、江蘇、安徽三地電信相關企業數量最多,分別擁有5.3萬余家、4.9萬余家和4.4萬余家。
此外,天眼查天眼風險和深度風險顯示,從事電信相關的業務企業中,1.52%的相關企業曾出現法律訴訟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