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車主興奮地邀請岳母體驗新買的純電動SUV,這是一款價值十多萬的車型。然而,車輛行駛不足十分鐘,岳母便表達了想要回家的意願,原因是她出現了暈車的癥狀。據岳母所述,她乘坐燃油車從未有過此類不適,但電動車卻讓她感到格外難受。經過進一步瞭解,車主發現,原來有不少人都有乘坐電動車暈車的經歷。
深入探究后得知,電動車在加速時產生的眩暈感,主要源於其動力系統與人體感知之間的錯位。電動車的驅動系統扭矩回應速度極快,僅需0.2秒,這比人類大腦0.3秒的感知延遲還要快。這種“超生理反應”特性,再加上能量回收系統帶來的拖拽效應,導致乘客的前庭神經與視覺信號之間出現失衡,從而引發暈車效應。儘管專業解釋略顯複雜,但簡而言之,就是部分人在乘坐電動車時容易暈車。
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多家車企已經進行了技術革新。例如,特斯拉推出的線性踏板模式,通過降低初段加速的靈敏度,有效緩解了起步時的突兀感。小鵬G9則配備了智慧空氣懸架,能夠根據路況實時調節車身姿態,減少動態衝擊,實現底盤協同優化。比亞迪海豹引入了地平線檢測演算法,使中控屏能夠動態匹配車輛的加速度。理想L系列的座椅還具備震動預警功能,能夠提前啟動乘客的平衡適應機制,從而降低暈車概率。這些創新技術均致力於提升乘坐的舒適性。
值得注意的是,廣汽本田明確打出了“不暈車”的品牌招牌。根據2024年J.D.Power的數據顯示,防暈車技術能夠顯著提升500km續航車型的客戶轉化率,增幅達到18-25%。這意味著,僅僅因為不暈車這一小改進,就能吸引四分之一的潛在客戶下單。這一效果甚至可以與彩電、冰箱等大件家電的吸引力相媲美。
隨著電動車市場的不斷發展,競爭焦點已經從續航和配置轉向了智慧駕駛和舒適性。消費者的購買需求也從基本的出行需求升級為在舒適環境中享受出行的體驗。因此,舒適性成為了電動車市場競爭的突破口。一些車企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並開始了大胆的嘗試。例如,蔚來ET5的“暈車敏感模式”成為了女性用戶購車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理想汽車的“暈車指數”測試小程式在三個月內吸引了200萬用戶的參與,這充分驗證了技術參數向體驗價值轉化的可行性。不暈車有望成為電動車市場競爭中最有效的突破口。
當電動車的續航能力普遍跨越500km這一基準線后,此類隱性體驗將成為競爭的關鍵。畢竟,讓用戶能夠舒適地到達目的地,遠比單純堆砌參數更具長遠價值。車企們正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滿足消費者對舒適出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