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完全是奔著葉童追的綜藝《乘風2025》,沒想到我忍不住第一個想寫的竟然是陳德容。
因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美人竟然用最“恐怖”的方式老去後的樣子。
曾經有一段時間,網路上有一種說法叫做“女人不管多少歲,都要保持少女心和少女感”,說實話,我很反感這種價值導向,因為我不敢想像一個女性在四五十歲以後還保持“少女”是一種怎樣的可怖狀態。
然而,51歲的陳德容具象化了這個狀態。
51歲的她,扎著十幾歲少女的那種雙馬尾,一副傲嬌且小心眼姿態責怪王蓉等隊友不體諒她不包容她的樣子,大開大合的誇張肢體動作,頻繁的翻白眼……讓人,嗯,失語且沉默。
最近網友都在感慨陳德容不美了,一臉苦相和弱者姿態。
然而,我覺得她的問題不是不美了,而是她這個人本身的問題。
美人遲暮固然是一種落寞,但是這都是什麼時代了,大美人趙雅芝不也在繼續活躍著么?劉曉慶成了慶奶了,依然有著強大的人格魅力,還在吸粉拍短劇。
這兩日我看了很多關於陳德容的信息和資料,我不覺得是美貌紅利毀掉了她。
很多人一提到她,就是一套“享受了美貌紅利,過得太順了,才這麼廢”的說辭。
我認為,這個說法很像“皇帝用金斧頭砍柴”的邏輯。
有時候我們得承認,普通人對美貌紅利的認知還是不夠準確,要麼過高地估量,要麼過低地忽略。
另外,我想用一種動態的認知模式來看待一下,那就是人是變化的,是流動的,美貌紅利也是不斷地在消退的,身處其中的人比我們旁觀者更能真切感受到這種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當紅小花和大花都在忙著轉型,從靠顏值到靠綜合實力。
美貌只是名利場里的一個基礎資產,“美則美矣,毫無靈魂”,那是沒有長久競爭力的,所以很多美人在觸到人生第一個暗礁(比如婚姻,比如事業滑坡等等)的時候,就會開始醒悟,意識到要從”長得美“轉變到”活得美“,就如亦舒說的那般“最緊要是姿態好看”。
所以娛樂圈這個名利場里美貌不值錢,但”美“很值錢。
比如60多歲葉童的“美”,趙雅芝的“美”,惠英紅的“美”……
如果非要明確一下,那麼這種“美”是一個人勇敢地和生活、生命的種種過招後結出的人生果實。
很顯然,陳德容沒有這種人生果實。
她的心智好像一直停留在了少女時代,她拒絕完成自我的社會化。
看了很多陳德容之前的採訪和綜藝,我發現她的口碑並不是在這次浪姐才崩的,純屬因為之前太糊了,所以崩的沒有知名度。
2020年,她參加了綜藝《我就是演員3》,那時候這類表演類節目還真的在聚焦演技,給很多想要復出的演員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比如胡杏兒和溫崢嶸。
所以,陳德容上這樣的節目的目的顯而易見,她是需要機會的。
但是她肉眼可見地沒有成長,當時她和張檬重演《孝莊秘史》,她還是老一套的苦情+咆哮。
評委們指出她演戲的問題,她不僅聽不進去,還強硬地反駁自己有自己的理解。後來,郝蕾一針見血:“你們不像蒙古貴族,儀態和臺詞都浮在表面。
郝蕾一語中的,陳德容真的就是很“表面”,很“膚淺”。
對於她的演藝事業,她完全是一副“停滯”的思路。
多年前接受採訪時,她白眼一翻,說如果有劇組來找她演媽媽,對她來說是奇恥大辱。她甚至公開放言說自己保養的很好,這輩子都不可能演媽媽、奶奶這種角色。
所以,當郝蕾在綜藝《我就是演員》上針對行業亂象一針見血地提出:“中年女演員還在演少女,那讓真正的少女演什麼?”
陳德容聽後很不屑地傲嬌接話:“演嬰兒啊。”
這樣的言論,這樣的價值判斷,誰還會來找她演戲呢。
可是,在做少女這件事上,她又是很擰巴的。
劉曉慶也被網友笑評為“丫頭”,但是她和陳德容的這種“少女執念”是不一樣的。
劉曉慶她是很有生命力,她是有強烈的“主角情結”,她是不服老,是就想活躍在人前。而陳德容不是的,她害怕抗拒衰老,她討厭過生日,甚至連生日蛋糕都不敢切。
陳德容在浪姐里的表現,讓我看到了她這種擰巴背後的真相。
一公的時候,她和王蓉黃英一隊,她說自己是一個舞蹈小白,王蓉黃英這種有舞蹈功底的人,不理解她,不包容她,作為一個團隊,其他的隊友不説明她,讓她覺得很崩潰,沒有愛。
好的,到了二公的時候,她陰差陽錯地和吳宣儀、vava一隊,這倆隊友是聰明人,不僅想到了好的舞臺方案照顧陳德容,還主動幫她找老師指導,甚至幫她記住她那部分的舞蹈動作特意輔導她,更絕的是,兩個隊友還哄著她。
這夠有愛,夠包容她了吧。然而!吳宣儀只不過是讓她把歌詞和舞蹈動作結合在一起練,陳德容就跳腳雞似地來一句:“啊,你不要逼我!”
她不想練習不想努力,不想付出一丁點,但是她又覺得別人的努力和優秀太刺眼,傷害到了她。吳宣儀和vava都做到這種地步了,她還在控訴說她在這個團隊里很孤獨……
說句殘忍的話,這已經是一個“廢人”了。你說她傲慢、懶惰、不思進取,已經不能評價她了,她不在這個維度里了。
同樣地,沒有舞蹈功底的59歲的鄧萃雯,人家主動示好和隊友打成一片,主動去加課加時的練習;同樣是做隊長,侯佩岑面對比自己唱跳功底好的隊員管樂,人家懂得去中心化,懂得放權,懂得借力。
陳德容呢,除了抱怨就是抱怨,隊友提出一點問題,她就應激反應,懟人家說“隊長要不給你當”。
陳德容不是過時了,她是壓根就沒踩進這個社會節奏里。所以當一公結束後,隊長和隊員相互選擇的時候,人家都在盤算實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匹配度的時候,她卻高高在上絲毫不識時務地說她想去有愛的團隊。
二公比賽,她劃水成那樣,卻因為吳宣儀和vava躺贏,這不是弱者對強者的霸凌,是大家選擇了一種哄騙式的忽視,畢竟人們都知道“寧可和明白人打一架,也不跟糊塗人說一句話”的道理。
對一個拒絕社會化的人,一個執念地活在十幾歲少女時代的人,你能怎麼辦呢?認知和邏輯都不在一個層次里,顆粒度都對不齊,你能怎麼辦呢?
陳德容不是沒有成長和社會化的機會,比如她參加演技綜藝的時候,比如她幾年前在油管和微博上拍視頻想轉型做網紅的時候,比如她前些年說自己要開始搞好自己的演藝事業的時候……
但是她沒多久就都放棄了,她不是沒有機會領略到名利場的殘酷,她也有自己要解決的人生課題,但她就是拒絕成長,選擇繼續躲在“少女“的殼子里尋求安逸。
《中年的意義》一書中對“中年”的描述是這樣的:
“幾千年來,自然選擇把年過四十的人類塑造成獨特的生物。他們並不是逐漸凋零,而是進入一個特別的人生新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們的社會、情緒、生理、性愛和心理世界都會再次發生改變,達到新的狀態。”
陳德容,沒有到達這個新的狀態和階段,她只是年齡數位到了。
那麼,這樣少女般“任性”地活著怎麼樣呢?
陳德容面相裡的苦和弱就是答案。
來源:十二朵女王的生活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