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國產新片最高分!《不說話的愛》如何做到好哭但不苦情?
更新于:2025-04-17 02:21:39

“好哭但不苦情,看完好像被用力擁抱了一下。”

由沙漠執導,陳國富監製,張藝興領銜主演,李珞桉、黃堯、安沺等主演的電影《不說話的愛》正在全國熱映中。影片於4月3日首映,口碑在清明檔新片中領跑:淘票票9.7分,貓眼9.4分,豆瓣7.0分。截至目前,《不說話的愛》也是4月上映的新片中最高分的國產片,累計票房已突破1億元,暫列4月票房榜第四名。

近年來,聚焦特殊群體的影片層出不窮。《不說話的愛》聚焦的是聽障群體,劇情圍繞聾人小馬和他的健聽人女兒木木的動人父女情展開:小馬(張藝興 飾)和木木(李珞桉 飾)彼此為伴,小孩姐木木是家裡的“頂樑柱”,替爸爸和外界溝通,幫爸爸接活賺錢。然而隨著木木的長大,兩人形影不離的生活即將被打破。就在此時,一個專門利用聽障人士犯罪的團夥盯上了小馬,愛女心切的他一步步被騙入了犯罪的深淵……

日前,南方+專訪影片導演沙漠,瞭解這部催淚影片幕後的創作故事。曾推出過《你好,舊時光》《我要我們在一起》等影視作品的沙漠十分擅長從現實生活取材的溫情敘事,在執導《不說話的愛》的過程中,他又是如何做到讓故事好哭但不苦情?

從短片到長片,“希望他們被看見”

三年前,在愛奇藝推出的青年導演創製真人秀節目《開拍吧》上,沙漠和編劇付丹迪攜手創作了一部短片,講述了一對聽障夫妻努力讓女兒開口說話的故事。這部感動了上百萬人的同名短片,便是電影《不說話的愛》的前身。

早在參加節目拍攝這部短片之前,沙漠就接觸到了聽障群體:“當時是看到一個和聽障人士有關的新聞,然後想要去做一些真實調研,因為這個緣分接觸到了一些聽障人士。其中一個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我國第一個拿到律師證的聽障人士,當時就給我很大的觸動。”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0萬多聽障人士,他們的背後,是近3000萬個聽障家庭。在與聽障人士接觸的過程中,沙漠深刻感受到了家庭與聽障人士之間複雜且深厚的羈絆,以及聽障人士向世界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在節目上,沙漠和著名導演陳凱歌就短片選題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陳凱歌十分鼓勵他用影像來詮釋這個故事。

在結束短片拍攝後,沙漠認為自己想講的故事還沒有完全講完,“而且我也覺得聽障群體這個題材,還是需要一個更大的作品讓更多的人看見”,於是他萌生了把《不說話的愛》拍成長片的想法,並與搭檔付丹迪一起投入影片的籌備和創作中。為了真實呈現、真情發生,主創團隊用時3年,真實瞭解、深入接觸聽障群體。

“真實的力量是很重要的。”

在前期採風和調研階段,沙漠不斷傾聽各種各樣的聽障人士的故事,也瞭解到了許多專屬於這個群體的“冷知識”。例如手語原來也是有“方言”的,不同地區的聽障人士使用的自然手語都不相同,官方使用的手語叫“手勢漢語”,語法和自然漢語並不完全相同。

而在傾聽的過程中,沙漠也瞭解到聽障人士內心渴望被外界看見,渴望更加融入社會的需求。

“我國有將近3000萬的聽障人士,可能50個人里就有一個人是聽障人士,但我細想之前在生活中好像很少會遇見或關注他們,是我們‘遮罩’了他們,還是他們自我‘遮罩’了?我覺得可能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被看見,能夠真正地沐浴在陽光下,和大家自然融洽地相處。我拍攝這個電影的初衷,就是希望他們被看見。”

沙漠也希望,小馬和木木的故事能將聽障群體的生活作為一個“入口”,溫暖傳遞更為普世的情感。

張藝興顛覆出演聽障父親,“我堅信他一定能演好這個角色”

“小孩姐”和“爸爸弟”——影片中的小馬和木木,讓觀眾看到了一種另類的父女關係。一方面,作為父親的小馬給予了女兒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愛意;另一方面,身為健聽人的木木從小就學習如何做爸爸對外界“發聲”的橋樑,父女倆互相依賴,既是親人,也是不可分割的人生伙伴。

小馬和木木的這份“雙向守護”感動了許多觀眾。父女倆在社區遊樂場吹響鯨魚哨子和牧童笛,在機場隔著玻璃用手語表達面臨離別的不舍,以及小馬在法庭上的自白,片中的諸多“名場面”都令觀眾不禁淚流。

令大家最為驚喜的是張藝興,在正式開拍之前,他用兩個月的時間認真鑽研手語,才有了如今在影片中自然的手語表達。而他演繹的小馬,對女兒木木無私的愛,以及面對困境時的掙扎,也收穫了觀眾的廣泛共情。

“(張藝興)他看完劇本就很喜歡,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有很多想法去跟我交流。就因為第一次見面的這種共識,讓我堅信他一定能演好這個角色。我覺得這麼拚命的一個演員,他一旦認定一件事,就會全身心投入在這上面。你根本不用擔心他的功課能不能做到位,他只會做得比你想的更多。”沙漠提到,張藝興的手語表達讓真正的聾人都相當認可,“片中很多聾人角色全部都是由真實的聾人扮演的。有一次拍攝的間歇,我發現藝興他跟大家圍成圈,聾人聊天是圍圈的,因為這樣他才能四周全看到。藝興就跟他們圍成了一圈,然後開始打手語,那個畫面是非常溫暖的。”

在沙漠看來,扮演木木的李珞桉是一個非常有靈氣的小女孩。她不僅能熟練掌握手語,在拍攝時同時用聲音和手語完成自己的臺詞,還要表演,“這在成年演員中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她完成得非常好”。而且她的共情能力很強,多場需要情緒爆發的戲都演繹得十分動人,這樣有感染力的哭戲也帶動了張藝興,令父女倆的化學反應又一次昇華。

父女倆的多場重場戲在拍攝時就感動了現場的其他演員和工作人員,但最令沙漠動容的一場戲卻存在於片中一閃而過的蒙太奇過場:“他們父女倆在宿舍里,木木趴在她爸爸身上睡覺。當時拍這場戲的時候,我們用光影做出了夜晚的氛圍,結果在我們調機器的時候,桉桉就真的趴在張藝興身上睡著了。那種自然、真實的生活感,仿佛讓我看見了一對真正的父女尋常的生活,而不是劇本裡的一段戲。”

52赫茲的鯨魚,“他們也有他們的精彩”

36年前,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Alice被科學家發現。在其它鯨魚眼裡,Alice既聽不見它們,也無法與它們交流。原因是鯨之間靠聲波交流,正常鯨魚的頻率是15-25赫茲,而Alice的頻率為52赫茲。它接收不到同伴的信號,唱歌時也無人應答,便一直孤獨地游著,與世界隔絕。

很多人都說,聽障群體就像52赫茲的Alice,聽力的缺陷使他們,只能將自我封閉在無聲的世界裡。

沙漠和付丹迪在《不說話的愛》中也頻繁使用了鯨魚這個意象:木木最愛畫的是鯨魚,而她送給爸爸小馬的哨子,也是鯨魚的形狀。當父女倆在機場分別時,也是因為小馬吹響了鯨魚哨子,木木才發現他在玻璃之外。

“雖然Alice的波長和很多鯨魚不一樣,但它的同類可以聽到它,就像木木和小馬之間的心靈相通。社會當中的聾人群體,他們就像孤獨地生活在海洋里的Alice,但總會有人跟他們摸取到一樣的頻率。”在與聽障群體交流的過程中,沙漠深切體會到了這一點。

在《不說話的愛》片尾,片中的聽障演員也被一一推介給觀眾,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是舞者,有的開咖啡店,有的是紋身師。他們臉上都帶著燦爛的微笑,在各自的職業領域閃閃發光。沙漠表示,他從一開始就決定要讓真正的聽障人士來扮演片中的角色。“當初在拍短片時我就找了兩位聽障人士來演,他們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他們只是聽不見,但依然可以很好地完成表演。他们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在劇組和聽障人士共事的過程也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困難,“其實聽障朋友都是靠視覺去獲取資訊的,所以我們當時也得出來一個經驗,就是我們在開機和關機的時候,如果現場有條件的話,我們就用燈光的變化來給這些聽障演員們做提示。”

沙漠和劇組的成員都學了一些手語,希望能夠更尊重和融入他們。“他們其實都很活潑,像我們片子裡的牛姐(牛黨英),她在劇組完全是活寶和氛圍擔當,大家也會經常在一起開玩笑,整個創作環境非常舒服。”

創作這部影片,也讓沙漠看到了不少聽障人士真實的生活,以及一種樂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他們也有他們的精彩”。他認為,很多時候健聽人覺得無法理解聽障人士,只是因為缺少了“橋樑”。而影片當中的木木,正是這樣的“橋樑”:小時候為爸爸發聲,長大之後成為專業的手語翻譯,也能為更多的聽障人士發聲。

章若楠飾演成年後的木木,她選擇成為一名專業的手語翻譯,為聽障人士發聲。

“健聽人和聾人只是感受世界的方式不同,但我們都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需求。”

沙漠也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影視作品,挖掘、呈現更多現實中的溫情點滴,“因為我在創作的時候,也在不停地被不同的人溫暖,我想把這些溫暖都傳遞給大家。”

南方+記者 張思毅

【作者】 張思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