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分析表明,在恐龍時代的後期,有幾個恐龍家族可能在北美繁衍生息。
多樣性是古生物學家對恐龍最大的疑問之一。也就是說,當那顆致命的小行星從天空墜落時,這些古老的生物是否已經在走下坡路?一組地球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不是。
雖然與之前的化石相比,最後一個恐龍時代的化石確實相對罕見,但化石記錄似乎並不能說明全部情況。這一點似乎沒有意義:不管怎樣,死亡就是死亡,這種大規模的死亡發生在6600多萬年前。但在古生物學家中,這是一個熱點問題。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既支持也反對恐龍滅絕速度在其統治末期加速的觀點。那些相信恐龍正在減少的人聲稱,與以前的時代相比,新物種出現的頻率更低。一些學者提出的證據表明,氣候的變化是部分原因,鴨嘴龍的出現也證明瞭它們比其他食草動物更善於爭奪食物。但另一邊的人認為,他們的同事只是沒有足夠努力地尋找恐龍在最後和之前數百萬年一樣多樣化的跡象。
來自美國、英國和中國的科學家合作,在這場持續的戰鬥中打出了最新的一槍。他們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點是,雖然恐龍時代最後900萬年的化石數量有所減少,但這更多是地質和地球變化的問題,而不是恐龍實際上正在衰落的跡象。
為了證明他們的觀點,地球科學家們研究了來自北美的恐龍化石,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恐龍存在的最後1800萬年,這段時間發生在8400萬到660010,000 年前。他們特別關注了甲龍科、角龍科、鴨嘴龍科和暴龍科的恐龍。他們特別選擇了北美的化石,因為那個時代發現的所有化石中有近50%是在北美發現的,特別是在西部內陸盆地(WIB),那裡曾經有一個古老的水體將大陸一分為二。研究小組寫道,WIB“代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識別恐龍進化模式的數據集”。
在繪製了當時的北美地圖,包括地質、地理和氣候之後,他們將其劃分為網格。然後,他們使用現代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常見的數學公式來計算這些家庭隨時間居住在不同網格中的可能性。結果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水準將保持相當穩定。
為了解釋這一發現與化石記錄之間的差異,他們進行了另一項測試,這次是為了確定恐龍繁殖地是否也有利於化石的發現,因為自從恐龍漫遊以來,地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考察了一些因素,比如今天這些地區有多少裸露的岩石,有多少地區是人類無法進入的,以及古生物學家在給定地區進行考察的頻率。
根據他們的計算,恐龍的數量並沒有減少,但找到它們的證據的幾率卻減少了。
領導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古生物學研究員克裡斯·迪恩在一份聲明中說:“發現恐龍化石的可能性降低了,而恐龍當時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可能性是穩定的。”“這表明我們不能只看化石記錄的表面價值。這個時期的化石有一半是在北美發現的。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至少在這個地區,恐龍在小行星撞擊之前的表現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好,可能比我們在原始岩石記錄中看到的物種多樣性更高。”
雖然這項研究很有說服力,但它可能不是確鑿的證據。如果沒有別的,它可以指出新的探索領域,以更好地瞭解恐龍歷史的全貌。看看這場古生物學拳擊比賽的下一拳會帶來什麼,應該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