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黑盒作者@super-1於04月13日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這是大多數人在選固態時的第一反應——有緩存,不就更快更穩嗎?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都知道,硬碟的作用是存儲和讀取數據,那緩存到底扮演什麼角色?一句話:它是讀寫速度的加速器。
但這個加速器,分好幾種。有的是內置專業版(獨立DRAM緩存),有的是“靠演算法類比的臨時工”(SLC動態快取、HMB)。看起來都叫“緩存”,但本質差得可不止一點點。
所以問題來了:我們真的需要為“有緩”多花幾百塊嗎?還是說,其實“無緩”也夠用,只是我們被嚇唬了?
這篇文章,咱們就一層層拆開這個事兒。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硬碟是一個倉庫,那緩存就是門口的搬運工。
它是一塊真正的晶元,就像倉庫門口站了一個全職調度員,天天記錄你貨物放哪了,什麼時候要用。
這個調度員幹嘛?記錄FTL表(檔位址對照表)。你每次打開遊戲、啟動電腦、載入大檔,它都能迅速告訴你“哪在哪”,速度飆起來。
而SLC緩存或者HMB呢?就像是你倉庫附近臨時招來的兼職搬運工,今天來5個,明天來3個,效率不一定,狀態看天氣。
SLC緩存是把一部分TLC/QLC區域“偽裝”成高性能區——但它不是硬體,而是演算法類比,寫入多了就掉速。HMB則是借用你電腦的記憶體,講白了,靠主機“施捨”一點資源來提速。
一旦SLC緩存用完,或者主機記憶體被佔滿,立馬“裸奔”,從3000MB/s跌到500MB/s都不是事兒。
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DRAM緩存,是硬體級提速;
SLC/HMB,是軟體級救急;
兩者差距,有時候不是一點點。
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得按使用場景來分析,咱們分四個維度說清楚。
很多人買硬碟只看“讀取速度3500MB/s”,結果一用發現不咋地。這是因為決定體驗的,其實是“4K隨機讀寫性能”。
啟動電腦、載入遊戲、打開多個軟體、瀏覽網頁,這些操作都涉及大量小檔的隨機調用,而不是順序讀寫。這是無緩盤的硬傷。
比如:
三星990 Pro:隨機讀取1400K IOPS;
致態TiPlus7100(無緩):900K IOPS; 差了50%。
不過也別低估無緩盤:西數SN770(無緩 + HMB)+ 16GB記憶體,性能接近普通有緩盤;但前提是你記憶體得夠,不然就掉速。
你以為有緩一定更強?別忘了,DRAM是晶片,晶片是發熱源。
比如三星980 Pro在連續讀寫時,溫度飆到89°C;而無緩的西數SN570卻只有60°C左右。差別巨大。
在輕薄本、超極本、MacBook這類“散熱被閹割”的設備里,熱就是性能殺手。一旦過熱,硬碟降速,整個系統都跟著慢。
所以很多品牌預設給筆記本預裝無緩盤,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降溫。
1TB有緩盤(如SK海力士P44 Pro)賣到700元;無緩盤(如致態TiPlus7100)450元。差了250元。
這250塊可以幹嘛?記憶體從16GB升級到32GB;買個1TB移動硬碟;加點錢,上更好的顯卡或CPU。
所以問題不是“貴不貴”,而是“值不值”。
更關鍵的是——國產品牌正在攪局。聯芸主控 + 長江存儲的雷克沙ARES,1TB只要380元;
性能能媲美入門有緩盤,日常使用感知不到差異。
很多人以為“DRAM能延長壽命”,其實對普通人來說——沒差。
一個1TB的TLC盤,即便你每天寫100GB數據,也能穩用5年以上。而大多數人,一年寫不到10TB。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
無緩盤的SLC緩存如果耗盡,寫入速度真的會“跳崖”;從3000MB/s掉到500MB/s不稀奇,甚至跌破200MB/s都有。
所以提醒一句: 無緩盤剩餘空間低於30%時,請及時清理,否則寫入體驗會大幅下降。
別幻想“一盤通吃”。我們拆分類別,一步到位。
1.專業創作者
你是剪視頻、跑AI、建模、開發軟體的?別省,直接上高端有緩盤。
比如:Adobe全家桶、Premiere剪4K、Blender建模、Stable Diffusion訓練;
2.遊戲 & 普通使用者
90%的使用者,其實體感差異不大。以《原神》為例:
致態TiPlus7100:載入時間11.3秒;三星980 Pro:10.9秒; 差了0.4秒,誰能感受到?
你省下來的300塊,拿去買更好的顯卡,體驗提升遠超換硬碟。
3. PCIe5.0使用者
你上了PCIe 5主機板,就一定要配PCIe 5硬碟嗎?不急。
目前5.0盤還不太成熟,價格高,發熱大,很多型號甚至沒有DRAM緩存。但順序讀取已經能到10GB/s,完全滿足日常需求。
4.等等黨勝利。
等到發熱控制好、價格回落,再上不遲。
最後我們來打幾個市面誤區的臉。
誤區1:緩存越大越好?
錯。動態快取(SLC)的容量會隨著使用變化。
比如:標稱150GB緩存;剩餘空間低於30%時,可能只剩50GB;寫個大檔就掉速,根本沒用。與其看緩存,不如看顆粒。
誤區2:QLC顆粒壽命短?
這年頭的QLC早就不是“短命鬼”了。
優質QLC顆粒,P/E壽命可達1000次,甚至有型號能上4000次。換算下來:1TB QLC盤;TBW寫入量600TB;每天寫入100GB,能用16年。別一看到QLC就嚇跑,關鍵還是品牌和顆粒品質。
到底要不要為“有緩存”多花幾百塊?答案沒有唯一,但思路很明確:
專業使用者,追求極致性能,別猶豫,上有緩;
普通使用者,性價比為王,無緩就夠;
發熱敏感設備,優先無緩,避免降速;
買之前,盯住顆粒、主控、緩存組合,別被宣傳圖唬住了。
買硬碟不是比誰貴,而是看誰用得值。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避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