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濤:怒江,從貧瘠洪流到希望之河|新華走筆
更新于:2025-04-11 23:08:33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4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走筆”專欄發表記者桂濤撰寫的文章《怒江:從貧瘠洪流到希望之河》。

  初識怒江,我記住的不是它激流湧動,也非水霧升騰,而是那獨特的聲音——一種深沉而原始的怒吼。那轟鳴聲在中國西南邊陲的峻峭峽谷間久久回蕩。

  峽谷中,“噓氣皆成雨,抬頭恐撞天”。逆流而上,奔騰不息、以“怒”為名的大河卻讓我愈發感到平靜。這也許是因為一路上聽到的巨變故事讓人欣慰:怒江曾讓兩岸百姓世代陷於貧困,如今卻為他們帶來財富。

  人類文明的精髓,永遠流淌在人與大河的故事里。貧困曾經是怒江的影子,揮之難去。這條大河自青藏高原奔瀉而下,不僅雕鑿出深邃崎嶇的峽谷,也在流經之處刻下貧窮。

  在怒江流經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的土地是陡峭山坡和刀削般的山谷,大部分耕地坡度超過40度,平地少之又少。農民們曾在陡坡上艱難耕種苞谷,僅為糊口。坡陡,有的甚至達70度,耕種時要拉繩子,一頭纏在腰間,一頭綁在樹上,以防墜入深谷。“種地像攀岩”——當地人的玩笑話裡浸滿苦澀與無奈。

  怒江像一個喜怒無常的鄰居,它沖刷河道、吞噬田地,引發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常常掩埋家園。

  大江鎖路,要從與世隔絕的村莊過江,曾長期只能靠溜索。商販們曾沿著僅比肩稍寬的峭壁小徑緩緩前行,身後的騾隊將鹽巴、藥品運進深山。直到1958年,怒江上才迎來第一座跨江公路橋。

  母親河滋養生命,卻也制約發展。貧瘠洪流如同鎖鏈,勒得怒江人喘不過氣。100多年前,法國探險家亨利·奧爾良就曾寫道,怒江兩岸“令人不寒而慄,當地流傳一句諺語:‘要想過怒江,老婆先賣光’”,意思是這裡谷深流急,瘴氣瀰漫,渡河之人,很少生還。

  26歲的王澤生於怒江,在當地一家咖啡廠負責品控。這個傈僳族農家供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向我講述那道“狂濤怒浪遏舟行”的天塹:農民守著幾畝薄田,收穫了糧食,卻運不出去,“再好的收成也白搭”。小時候,王澤家窮,木頭壘蓋的房子透風漏雨。肉是奢侈品,一周才能嘗到一次。

  雲南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怒江更是難啃的“硬骨頭”。當地詩雲:“水無不怒石。”確實,這裡的每塊石頭都曾在深度貧困中喘息。耕地匱乏、交通閉塞,怒江的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6%,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精準扶貧為怒江深山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幾次來這裡的同行者感歎:“一直在變!”

  曾經只有山羊行走的峭壁上延伸出越來越多的公路;跨江大橋穿針引線,將閉塞的山鄉與外界縫合;無人機開始在峽谷間穿梭,運送郵件與物資;互聯網和電商平臺將偏遠村莊接入全國市場。

  咆哮的怒江帶來饋贈。人們發現,怒江乾熱的河谷氣候讓病蟲害都不願停留,雲霧繚繞的峽谷孕育出豐富的植物資源。曾經的荒山坡地,如今成了咖啡和茶葉生長的沃土。

  王澤家也不再種植苞谷。在各種補貼及培訓項目的支援下,她父親這樣的農民從傳統自給農業轉向種植優質咖啡豆——雖然老人還從未嘗過自家豆子製成的咖啡。山坡上,苞谷沉重的歎息已被轉譯成咖啡豆浪漫的詩篇。

  峽谷中出產的優質阿拉比卡咖啡供應長三角的咖啡館。咖啡的苦,釀成怒江人的甜。

  王澤工作的咖啡廠位於怒江瀘水,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夾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市,3萬畝咖啡園沿著山坡鋪展開來。峽谷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資源優勢推進了當地精品咖啡產業的發展,未來瀘水的咖啡產品將出口到新加坡和歐洲。

  “峽谷的辯證法”讓怒江的水汽和陡坡孕育出兩種不同的脫貧哲學——陽坡的咖啡樹茂密生長,陰坡結出一叢叢“金豆子”。

  20多年前,在怒江福貢縣的山坡上,趙玉發的父親彎著腰,在潮濕的林間種下了全縣第一批草果苗。那時沒有硬化路,只能靠著馬驮肩扛將這種香料運過江去。後來,草果銷路越來越好,種植者也越來越多,路通了,卡車開到了村口。

  我見到36歲的趙玉發時,他正在加工廠里忙碌,看著自家種植的草果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飲料和精油,銷到怒江之外。種草果每年為趙玉發家增收約20萬元。

  怒江是中國草果核心產區,草果種植面積及產量都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去年,被宋代詩人描寫為“香味極辛烈,果中第一流”的草果為怒江16.5萬果農人均增收3400多元。

  當地人稱:“怒江從曾經的掠奪者,變為如今的饋贈者。”

  曾經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河也引來眾多探險者。當地開發了峽谷漂流路線,村民化身精靈,用鄉音講述怒江的故事。民宿散佈在峽谷兩岸,遊客在露臺上品味著怒江咖啡,俯瞰勇敢者們搏浪前行。

  怒江上已淘汰的溜索,如今改造成驚險刺激的旅遊體驗專案。商販們從江邊撿來怒江石,賣給遊人。石頭的形狀花紋在別處看不到,便宜的賣十幾元,貴的幾百元。曾經只能用來壘豬圈、壘地埂子的石頭賣出了錢。一個商販問我,要在網上將怒江石賣到北京、上海,運費是否劃得來?

  雖經巨變,怒江仍是中國最偏遠的地方之一。或許未來隨著更多物流鏈深入怒江,這些石頭也會更容易地跨越激流彎道。

  怒江依舊咆哮,但這裏的人們已不再戰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