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四年,“當然有戲”蹚出一條新路
更新于:2025-04-11 00:39:07

鏡象娛樂

文丨梁嘉烈

又逢陽春,各地劇場相繼開啟演出季。剛滿四歲的大麥戲劇內容廠牌“當然有戲”同樣忙碌,一邊是開年爆款舞台劇《太白金星有點煩》、經典話劇《德齡與慈禧》、音樂劇《道林格雷的畫像》在全國多地一票難求,一邊是沉浸式戲劇《9 號秘事》北京上海雙城火熱駐演,話劇《2:22》繼大劇場版本後推出小劇場版本。加之即將要開啟第二輪巡演的舞台劇《魔幻時刻》,剛剛官宣的話劇《卿卿誤我》全國巡演,以及正在緊密籌備中的音樂劇《六個說謊的大學生》等新劇碼。顯然,經過四年築基,如今的“當然有戲”已經兌現了成立時的目標:成為戲劇行業的新增量。

一方面,穩定的產能、高質的運營和多元的儲備,奠定並不斷強化著外界對於“當然有戲”內容能力的感知。尤其是在開創地打造了《9 號秘事》、《魔幻時刻》等世界頂級 IP 在全球範圍內首個線下演出版本後,廠牌更是獲得了來自各方的高度認可。

另一方面,隨著與奧哲維、李任、張慧等優質創作團隊和優秀創作者的合作不斷深入,“當然有戲”在戲劇內容的生產模式上也迎來了全新的升級。而這一機制的革新,也將與平臺型戲劇廠牌的全鏈路能力一起,進一步從商業上,提升戲劇生產的效能和確定性。

從內容的增量,到機制的增量,“當然有戲”已然用自己的實踐,在戲劇行業蹚開一條新路。

在找到了“我們擅長什麼”、“我們要去哪裡”等問題的答案后,邁進第五年的“當然有戲”,也正在將目光放在“如何長久地與行業、與觀眾一起向上生長”這一高階議題上。

4 年 14 部

解鎖戲劇開發的新密碼

回顧“當然有戲”成立以來的內容成績單,4 年 14 部劇碼,是個相當亮眼的表現。這其中還不包括針對同一 IP 在後續運營中推出的不同版本。

從 2021 年的《搖滾浮士德》、《雜拌、折羅或沙拉》,到 2022 年的《弗蘭肯斯坦》中文版、《皮囊》、《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單寧》、《現在開市》(金錢世界北京版),從 2023 年的《道林格雷的畫像》、《真愛酒館》、《9 號秘事》,到 2024 年的《2:22》、《魔幻時刻》、《德齡與慈禧》、《雜拌、折羅或沙拉》紀念版、《9 號秘事》北京限量版,還有 2025 年已經亮相的舞台劇《太白金星有點煩》、《2:22》小劇場版……“當然有戲”的作品涵蓋話劇、音樂劇、舞台劇、沉浸式戲劇等多種類型,從內容的來源看,主要涉及經典創制、IP 改編、原創孵化這幾種方式。

《搖滾浮士德》、《弗蘭肯斯坦》中文版、《現在開市》(金錢世界北京版)、《德齡與慈禧》、《2:22》、《道林格雷的畫像》等都屬於對經典劇目的全新演繹,《雜拌、折羅或沙拉》、《單寧》、《真愛酒館》等則屬於原創孵化。至於 IP 改編,近兩年“當然有戲”的成績有目共睹,尤其是對於“ IP 原創化改編”的探索,更是可圈可點。

如《9 號秘事》、《魔幻時刻》等劇碼,不僅都是對於原 IP 在全球範圍內的首次線下呈現,且專案的製作水準、商業運營也受到了充分認可。這些成功案例的輸出,進一步提升了“當然有戲”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並加速了廠牌與更多國內外頭部 IP 與頂級創作者的接軌。在這樣的正向迴圈中,“當然有戲”正在通過落地越來越多的頭部 IP “全球首個線下演出版本”,建構起自己的“ IP 原創化改編”宇宙。

所謂“ IP 原創化改編”,與引進現有海外演出或排演海外劇本的中文版本不同,不僅考驗著製作方對原 IP 進行跨媒介開發的能力,對整個項目的市場運作也有著較高要求。

做知名 IP 改編,優勢在於這些 IP 相比大多數純原創作品更具知名度,但如何篩選 IP、如果跨體裁演繹、如果做好本土化改編、首次原創開發缺乏參考等皆是難點。在“當然有戲”廠牌主理人李婧看來,只要找準焦點,一切都能迎刃而解。這個焦點便是緊扣廠牌成立之初便確定的內容準則:當下情感、年輕態度、驚喜體驗。

這也是《9 號秘事》、《魔幻時刻》、《太白金星有點煩》等劇碼能夠成功的共通之處。當下情感上,通過當代化演繹與當下觀眾的世界觀及價值觀共振,《太白金星有點煩》中的現代職場敘事即是代表;年輕態度上,不論作品底色更溫情還是更具尖銳批判性,它們傳達的都是積極向上的內核價值與理想主義精神;驚喜體驗,體現為上述作品都在力求帶給觀眾獨屬於戲劇舞臺與現場的視聽體驗。

比如《魔幻時刻》舞臺上出現的“超級變變變”的演繹手法,演員們瞬間組成具有人格化色彩的小汽車,視覺效果十足震撼。“這樣的方式如果放在影視中,可能大家會覺得過於誇張。但戲劇舞臺有這種包容性,戲劇本就是假定性的藝術,它可以容納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與誇張想像力的結合。”《9 號秘事》沉浸式懸念劇場則是將觀眾體驗寫入戲劇劇本,將 BBC 王牌劇集 IP 轉化為讓觀眾親臨其境、體驗高能反轉故事現場的沉浸式戲劇。正如李婧所言,舞臺藝術獨一無二的魅力與張力,構成了戲劇在“驚喜體驗”上的更高上限。

遵循著這一思路,改編自淺倉秋成同名小說的音樂劇《六個說謊的大學生》和改編自郭德綱長篇單口相聲的話劇《卿卿誤我》,也都將作為廠牌的全新作品,在今年登上戲劇舞臺。據悉,《六個說謊的大學生》還有望延續《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影演聯動模式,進行戲劇和電影的聯動開發。

可以說,如今的“當然有戲”已經成功解鎖了高度適配於廠牌的內容密碼,在為市場增注源源動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將自己修煉為“進階玩家”。

不斷擴大的廠牌“朋友圈”

經過四年的探索和沉澱,“當然有戲”不僅在戲劇類型開發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在內容生產方式上也邁入了新階段。

過去四年,“當然有戲”持續開拓廠牌“朋友圈”,先後與執導了《雜拌、折羅或沙拉》、《單寧》、《2:22》的張慧導演,執導了舞台劇《弗蘭肯斯坦》中文版、《魔幻時刻》、《德齡與慈禧》的李任導演,與廠牌共同製作了舞台劇《弗蘭肯斯坦》的北京奧哲維文化建立深度合作關係。

李婧向鏡象娛樂透露,依託工作室的模式,未來“當然有戲”與這些優秀創作者、創作主體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化。

之所以採用工作室模式,與廠牌的內容創作邏輯有關。“不設限”,是“當然有戲”成立至今的顯著創作風格。過去四年廠牌的發力足跡遍佈話劇、舞台劇、音樂劇、沉浸式戲劇等諸多領域,而今內容生產模式的升級,指向的是廠牌在多賽道內容產業化的決心。此外,當下戲劇市場觀眾分層趨勢加重,李婧也直言鮮少有專案能通吃所有受眾,在此背景下,工作室模式既能夠讓創作者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實現 1+1>2 的效果,也可以助力“當然有戲”的作品更精準地觸達垂類目標受眾。

展開來看,“當然有戲”的三個工作室聚焦點非常清晰,如李任導演的“山後練鞭工作室”將重點關注電影 IP 改編戲劇作品。將電影語言轉化為舞台語言,並融合電影敘事優勢一直是電影專業出身的李任導演的強項,這從《魔幻時刻》的電影級舞美、燈光質感,以及絲滑的舞臺調度便可見一斑;與奧哲維文化聯合成立的“新舞臺 New Stage ”工作室將更為關注國際經典劇本,緊密合作國際頂級創作者。張慧導演工作室,則將充分發揮張慧導演對於生活和情感的深入洞察和細膩表現,以及舞臺手段的多樣豐富,去進行戲劇作品的開發。

與“老朋友”合作模式縱向深化的同時,“當然有戲”的“朋友圈”也在持續橫向拓展。如在《9 號秘事》的創作中,原劇編劇及主演裡斯 · 謝爾史密斯與史蒂夫 · 佩姆伯頓擔任劇本監修;在《魔幻時刻》的創作中,“當然有戲”與版權方在方案上充分溝通、配合監修。此外,日前郭德綱親自指導創立的新戲劇廠牌璽樂劇社,其首部作品《卿卿誤我》,亦是與“當然有戲”共同製作。

作為平臺型戲劇廠牌,“當然有戲”的全鏈路商業化運作能力和背靠阿裡大文娛的綜合性優勢,是它能夠持續吸引優秀創作者和頭部創作團隊的關鍵所在。

據李婧介紹,“當然有戲”的全鏈路商業化運作能力可貫穿於專案開發與運營的全過程,實現對專案的全方位護航:項目策劃階段,基於大麥的數據能力與廠牌沉澱的製作經驗判斷市場需求;生產階段,通過產品化工具、用戶調研等方式收集反饋並調整劇本,使其更符合市場口味;項目商業運營策略前置,提前確認每一部作品進入市場的最佳方式、演出城市、劇場規模、宣傳方案等。當這些環節如同機器的齒輪一般緊密咬合在一起,“當然有戲”便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內容最終走向市場的確定性。

如今這一鏈路還在持續完善。前不久,“當然有戲”與阿裡大文娛旗下的藝人經紀平臺時趣工作室,聯合發起廠牌新作《六個說謊的大學生》演員招募。經過簡歷篩選、線下面試等多輪選拔,共有 12 位青年演員從 900 余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入選音樂劇《六個說謊的大學生》劇組。

據瞭解,在招募中進入到線下面試環節的演員,條件俱佳者不僅將被納入時趣工作室與“當然有戲”的戲劇人才庫,同時也有機會與時趣工作室簽約。

“我們希望能夠可以把好的演員留在戲劇舞臺上,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加穩定的平臺。同時,我們也會聯動大文娛的影視資源,讓他們可以兼顧其他發展的可能性,幫助他們實現多棲發展。”李婧表示。

進行戲劇人才的孵化和培養,同樣是從產業上游提升內容創作的效能和確定性,為廠牌的長線發展、也為行業持續輸送新鮮血液。此前《9 號秘事》《太白金星有點煩》等“當然有戲”劇目的演員中,就不乏由時趣工作室輸送的優秀年輕演員。

第五個春天

與行業和觀眾一起向上生長

“當然有戲“成立於一個非常特殊的節點。2020 年因疫情原因,戲劇市場進入劇院停擺、演出取消、增速下滑的低谷期。在海外劇碼引進受阻、本土原創 IP 不足的背景下,大麥入場布局戲劇內容上游,於 2021 年 3 月 30 日,正式推出“當然有戲”。廠牌成立時提到了一個關鍵目標,便是創造市場增量。如今的“當然有戲”已經從內容作品和生產機制等多個層面兌現了這一目標。

成立四年以來,“當然有戲”製作及參製了十余部優質戲劇作品。這些作品持續擴充著“當然有戲”的代表作矩陣,同時也是戲劇行業新增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李婧透露,2024 年“當然有戲”老項目的持續運營收入首次超過了新專案,足見廠牌已經進入內容生態良性迴圈的成熟發展階段。

這離不開“當然有戲”對每一部作品的長線精細化運營。在李婧看來,戲劇作品的生命力在於長線運營。過去四年,“當然有戲”為不同作品制定了不同的長線運營策略,比如作為沉浸式懸念劇場《9 號秘事》更適合在上海與北京兩大城市進行長期駐演;《2:22》最開始是在大劇場與觀眾見面,但作品中蘊含的濃烈情感衝突與驚悚元素其實也非常適合於小空間演繹,因此今年廠牌也特別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共同出品、製作了《2:22》小劇場版。

值得一提的還有口碑黑馬《雜拌、折羅或沙拉》,這是“當然有戲”的首部自製話劇,也是張慧導演與廠牌合作的首部作品。在此之後,才有了《單寧》《2:22》作為雙方“三部曲”合作的後兩部劇碼問世。

去年年底,“當然有戲”基於這部作品推出了《雜拌、折羅或沙拉》紀念版,作為劇碼誕生三周年的特別版本。也是通過這部作品,蔣奇明再度回歸戲劇這一他“熟悉的家”。遙想三年多之前,他還並未因《邊水往事》《漫長的季節》等劇集,如今日般被大眾所熟知。但彼時,已經開始有觀眾更早一步通過戲劇舞臺看到他。不僅如此,憑藉《雜拌、折羅或沙拉》中的阿齊一角,蔣奇明也拿下了 2022 年第五屆華語戲劇盛典最佳男配角,以及 2023 年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男演員的榮譽。

除了與整個行業、與創作者、與演員共同經歷種種起伏,見證彼此的成長。過去四年,“當然有戲”也在通過豐富用戶觸達、提升觀眾體驗等方式來吸引年輕觀眾入場、培養觀眾觀演習慣,從而為整個戲劇行業挖掘新增量。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當然有戲”出品及聯合主辦的“非常林奕華舞臺映畫”及“林奕華同學會”分享活動亮相北京保利劇院。這場集合了戲劇放映、創作分享的文藝盛宴,通過呈現創作的純真與魅力,讓數千名觀眾如沐春風,也將更多人與戲劇的距離拉近。

此外,作為帶著互聯網基因的平臺型廠牌,“當然有戲”也在通過戲劇推廣方式的反覆運算與消費生態的升級撬動更多年輕觀眾入場,助力戲劇在年輕群體中的破圈。此前《道林格雷的畫像》與盒馬聯合推出的主題鮮花就相當出圈,《雜拌、折羅或沙拉》、《9 號秘事》、《太白金星有點煩》等劇碼也都推出了頗受當下年輕人關注的周邊。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然有戲”的成立彷彿就在昨日,當時它仍是戲劇行業的“新手玩家”,但如今它已經成為豆瓣、小紅書等社媒上戲劇觀眾感知度最高的內容廠牌之一。過去四年,廠牌堅定踐行著“與合作夥伴攜手為戲劇內容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做觀眾想看的劇碼,推出時代需要的作品”這一最初的宣言。而今,站在第五個春天,它仍在一如既往地與行業、與觀眾一起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