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於whateats,Hedgehog Street,Hedgehog Central。
刺蝟屬於小型哺乳動物,它們的分佈非常廣泛,歐洲、非洲和亞洲都有各種品種。當人類首次發現刺蝟的時候,描述其為老鼠和豪豬雜交物種,我們當然知道這兩個物種不可能有後代,但確實也將刺蝟的外形特徵都說明白了。
刺蝟身上的刺實際上跟毛髮的構成相同,都是角蛋白,這是一種堅韌的蛋白質。也就是說刺蝟的刺實際上是發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些刺的結構很簡單,沒有倒鉤,形狀大致相同,刺的末端逐漸變尖。
刺蝟寶寶出生時就長有刺,但當時它們身上覆蓋著一層充滿液體的膜,以便保護母親不會在生它們的時候被刺傷。出生的一天后,這層膜就會收縮、乾燥、消失,然後露出大約150根白色且柔韌的刺。這些刺起初相對較軟,但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周內會變硬變暗,最終在6個月大的時候被堅硬的刺所取代,此時它們全身約有超過5000根刺。
跟豪豬不同,刺蝟的刺沒有倒鉤也不能主動脫落,所以它們不能像豪豬一樣主動進攻,這些刺是被動防禦的裝甲。刺蝟的防禦手段就是把自己團起來,捲起身體會導致所有刺都向外突出,使捕食者無從下嘴。
刺蝟的刺非常堅固,不易斷裂和彎曲。1986年,哺乳動物學家Vincent和Owers的一項研究中表示,他們“從未見過尖端斷裂的刺蝟刺”。他們還認為刺蝟的刺可能不止是為了防禦獵食者,因為他們在測試刺蝟刺和刺的強度和機械性能的實驗中,發現刺蝟的刺對強大的衝擊力具有極強的彈性。
許多報導稱,刺蝟會爬樹或爬牆,然後簡單地滾動著落到地面。因此,刺蝟刺的作用還可能是為了吸收從高處摔落時產生的衝擊力而進化出來的。
但就算是擁有這麼神奇的刺,狩獵刺蝟的動物依然存在,而且還不少。
貓頭鷹是刺蝟最常見的捕食者之一。和刺蝟一樣,這些體型龐大的鳥類也是夜行動物。相似的啟用時間意味著這意味著它們碰見的概率蠻高的。其他的猛禽,比如歐亞鷹也是經常捕捉刺蝟,因其無聲的飛行和極其強大的腳爪,這兩個特點,使得它是理想的捕食者,因為它們能夠在刺猬發現威脅並蜷縮起來之前將其捕獲。
狐狸是技藝嫻熟的獵手,它採取機會主義的捕食方式。如果找不到瀕死的好處理的刺蝟,它們一般不會去獵殺。但是如果真的要獵殺刺蝟,狐狸也有自己的方案。它們通常會選擇刺蝟的弱點,因為無論刺蝟蜷縮得多緊,總會有開頭。狐狸會用牙齒去撬開開頭,迫使刺蝟短時間露出破綻,然後趁機咬住露出的身體。
有些狐狸甚至會順著刺蝟刺的方向直接叼著刺蝟,這樣就不會被刺嚴重傷害。然後帶到安全的地方,靜靜等待耐不住的刺蝟活動後,再殺死刺蝟。
獾是刺蝟已知最大的捕食者。其實獾以前並不吃刺蝟的,刺蝟和獾多年來一直和諧共存。然而,由於自然棲息地的改變、森林砍伐和氣候變化,獾現在開始捕食刺蝟作為食物。刺蝟的藏身之處越來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種情況。
獾是少數能夠將處於防禦姿態的刺蝟快速伸直的動物之一,它們的爪子很長,能直接伸進刺蝟蜷縮起來的開口,然後撬開刺蝟,或者用爪子直接刺傷刺蝟。
黃鼠狼狩獵刺蝟相當高效,刺蝟一直就在其功能表上。儘管黃鼠狼體型嬌小,但是它們對付刺蝟有自己的獨門秘笈。首先它們會嘗試偷襲刺蝟,在其防禦之前咬住其頸部。如果偷襲失敗,它們會不斷的推動刺蝟,簡直是當成球玩,晃得刺蝟感覺不適而露出破綻,然後狩獵就成功了。
總而言之,儘管刺蝟身上長滿了尖刺,但它們在自然環境中其實仍然容易受到各種捕食者的攻擊。刺蝟的生存面臨著各種威脅,從大型掠食性鳥類和貓頭鷹、獾等掠食性動物,到貂、狐狸和獾等肉食性哺乳動物。
當然刺蝟數量的下降主要還是人類活動的導致的結果,例如流浪貓狗,棲息地破壞,偷獵和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