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曾經的安定門,那高聳的城牆上還有一座莊嚴肅穆的廟宇,腳下則是民居,一座座四合院錯落有致,再往前便是街道,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這幅畫面在當年的北京再尋常不過,而如今,這樣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不僅是安定門,北京還有十六座類似的古建築,在時代的浪潮中被拆除,崇文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67年,是當時京城九門之一。古人常說“內九外七”,即城牆內有九座城門,城牆外有七座,若這些城門仍然屹立,定能讓世人驚歎於古都的壯美。
許多人心中不免有個疑問:為何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古建築要被拆除?難道不能保留下來?崇文門的命運正是這場歷史變遷的縮影。在明朝時期,永樂皇帝曾對其進行修繕維護,當時它還不叫崇文門,而是文明門。1439年,永樂皇帝命工匠對文明門進行修繕,增建了箭樓、閘樓等設施,並將其更名為崇文門,這一命名取自《左傳》,寄託著對文教昌盛的期望。
然而,時光流轉,清朝時期,崇文門的箭樓、閘樓在戰火中遭到毀壞,雖經過修繕,但已不復昔日之雄偉。到了1920年,崇文門城樓由於長期失修,局部結構塌陷,一塊掉落的石塊砸中了城下的黃包車,致使車夫與乘客不幸身亡。雖然從照片上看,城樓與地面的高度似乎並不驚人,但實際高度達到約35米,相當於現代11層樓的高度,可見其墜落的衝擊力之大。
事故發生后,政府不得不對崇文門進行緊急修繕,同時德勝門、宣武門等多處城樓也發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維修過程歷時一年,耗資七千大洋。然而,最終,這些城門還是沒能逃脫被拆除的命運。
1950年代,北京城迎來了城市改造的浪潮。長安街上的一座城門,在經過多次討論後,最終還是被拆除。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工人們站在高高的城牆上,揮舞著鎚子與鐵釺,一錘一錘地拆除這座古老的城門。站在近處觀看時,仍然能感受到它的雄伟,走過城門時,彷彿能穿越時空,回到千百年前的京城。
古城牆的命運也是如此。許多地方的城牆外已被雜草、土堆覆蓋,旁邊的道路坑窪不平,過往行人步履維艱,甚至連河道都顯得與城牆格格不入。假如當年能對這些區域進行美化,擴大河道種植荷花,再增設步道,或許今天的北京城將會多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景致。
時代變遷的腳步從未停歇。1951年,北京的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變革,和平門內的道路施工現場,一輛壓路機在地面上來回碾壓,使原本坑窪的土路變得平整。遠處還能看到拉著泥灰的小車,人們忙碌地鋪設道路。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縮影,人們正努力改變這座城市的面貌。
回望那些老照片,北京曾經的許多城門都已消失,曾經的朝陽門,如今已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街區。當年的老式公交車穿行其間,而今,這裏或許已成為地鐵站的所在地。舊時的鐵軌、窄小的城門早已被現代化的交通網路取代。
拆除這些城門和古建築,並非出於對歷史的漠視,而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老北京的道路狹窄,交通不便,古老的城門限制了城市的擴展。試想,若這些城門仍在,現代的高架橋、地鐵、寬闊的馬路將寸步難行,城市的交通系統也無法順暢運轉。
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保護這些歷史遺跡?如今,北京保留下來的城門和城牆不多,唯有珍惜現存的文化遺產,讓歷史與現代共存,才是對這座千年古都最好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