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搶灘機器人賽道,產業鏈人才爭奪戰升溫,演算法工程師年薪破80萬
更新于:2025-04-08 20:55:25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手機廠商紛紛跨界涉足機器人領域,成為行業新動向。近日,榮耀宣佈成立新產業孵化部,專攻具身智能領域,緊隨vivo進軍機器人市場的步伐。

這一跨界舉措並非偶然。智慧手機市場增長放緩,據專業數據預測,2025年出貨量增長率將大幅下滑,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相比之下,機器人市場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潛力巨大。面對這樣的市場格局,手機廠商憑藉在AI計算、感測技術和智慧交互等領域的深厚積累,意圖通過技術復用和生態協同,搶佔下一代智慧終端的先機。

手機廠商們的佈局版圖不斷拓展,從家庭服務領域延伸至工業製造,再進一步涉足智慧生態構建。然而,跨界之路充滿挑戰。技術上,機器人軟硬體深度融合的要求高,演算法複雜,環境建模存在瓶頸。成本方面,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導致成本高昂。具身智慧專業人才極度匱乏,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

榮耀在新產業部門下設多個實驗室,包括具身智能實驗室、交互安全實驗室等,致力於推動全新生態系統的建立。vivo則早在博鼇亞洲論壇年會上透露,已成立機器人Lab,重點佈局消費級市場,推出針對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華為在機器人領域的佈局更為廣泛,不僅註冊了“MateRobot”商標,涵蓋多個領域,還在工業和家庭領域推出了多款機器人產品。

其他手機廠商如三星、小米、OPPO等也在機器人領域有所佈局。三星在CES 2025上宣佈,其家庭智能機器人Ballie將正式量產交付。小米則分階段推進仿人機器人製造系統落地,OPPO則展示了小布家庭機器人和第三代四足機器人QRIC。

然而,手機廠商在布局機器人賽道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技術瓶頸成為首要難題,機器人需要實現自主感知、決策與執行,對演算法和動態環境建模能力提出極高要求。高昂的硬體成本也是一大障礙,核心部件如減速器、感測器和晶元大多依賴進口。據瞭解,這些部件的價格昂貴,國產化率不足,進一步增加了成本。

為應對這些挑戰,部分手機廠商開始採取行動。華為旗下極目機器公司專注於研發關鍵性技術零部件,承擔華為機器人專案中的硬體相關工作。小米則投資了小雨智造,專注於打造“一腦多形”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提升機器人的泛化能力。然而,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依然嚴峻。據預測,2025年我國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450萬,其中具身智慧方向的人才缺口佔比較大。

為吸引人才,手機廠商不惜開出高薪。vivo為招聘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崗位,年薪最高可達120萬元。然而,機器人領域資深演算法工程師的年薪也超過80萬元,相比手機行業溢價50%,進一步加重了企業的薪酬壓力,增加了人才獲取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