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鏡頭掃過《盒子裡的貓》第二季錄製現場,王俊凱接過調解員錦旗時,誰都沒想到這場友情調解會演變成全網刷屏的爆笑名場面。
穿著復古馬甲的青年坐在木質長椅上,指尖無意識摩挲著茶杯邊緣,垂眸傾聽兩位素人嘉賓長達二十分鐘的友誼糾葛。
水火不容的價值觀是否註定分道揚鑣?「其實你們的問題很簡單。」王俊凱忽然抬頭,睫毛在眼下投出細碎陰影,嘴角漾起的梨渦讓現場工作人員放鬆警惕。
當所有人以為即將聽到教科書式的心靈雞湯時,他指尖輕敲桌面發出清脆聲響:「既然相處這麼累,要不就別做朋友了。」
空氣凝固的剎那,對面NPC瞳孔地震的特寫被4K鏡頭精準捕捉,後期配上「友盡通知書已送達」的彈幕特效,瞬間點燃社交媒體。
這種打破常規的調解方式絕非偶然。據現場執行導演透露,節目組特意設置開放式劇本,僅提供矛盾背景而不預設解決方案。
王俊凱在觀察雙方微表情時,敏銳捕捉到紅衣女生揉皺又展開的紙巾、藍衣男生三次欲言又止的喉結滾動,最終選擇用「反向治癒法」撕開友情困局。
當藍衣男生脫口而出「可是十年交情」時,調解員漫不經心轉著鋼筆回應:「十年都沒磨合成功,再多十年也是互相折磨。」
即時彈幕數據揭示著這場調解的傳播魔力:峰值時段每分鐘超2.3萬條互動,其中「王俊凱人間清醒」關鍵詞出現頻率高達47%。
有網友截取NPC從期待到震驚的0.5秒表情變化,系統創建「當雞湯變砒霜」系列表情包,單條轉發量突破十萬。
更令人稱道的是,這場調解意外引發當代年輕人社交態度的討論——監測數據顯示,節目播出後「無效社交」百度指數環比上漲182%,「斷舍離式交友」登上知乎熱榜前三。
「能做朋友就做,不能就別做,何必自尋苦惱?」這句引發兩極分化的金句,恰是王俊凱私下處理人際關係的縮影。
某位合作過的造型師回憶,他在拍攝間隙拒絕某品牌方牽線飯局時,也是用相似的鬆弛語氣:「大家時間都寶貴,強融的圈子不甜。」
這種「反客為主」的溝通智慧,或許正是他能將調解現場變成大型脫口秀的底氣。當節目組放出未播花絮,觀眾才發現反轉背後的縝密邏輯。
原來王俊凱早已注意到兩位嘉賓背包掛著同款動漫徽章,故意用犀利言辭激發他們反駁:「誰說我們沒共同點!」
果然,藍衣男生急得掏出珍藏的絕版手辦,紅衣女生下意識接話:「這不是去年漫展我們搶到的?」監視器後的導演組集體鼓掌——看似荒誕的「砒霜療法」,實則是打破僵局的破冰錘。
這場教科書級的綜藝名場面,讓觀眾重新審視調解類節目的可能性。當95後藝人帶著Z世代的社交法則闖入傳統調解場域。
那些被禮貌包裹的客套話術,正在被「不如坦誠說再見」的率真哲學解構。
或許正如某位社會學教授在專欄寫的:「王俊凱的調解桌像面三棱鏡,既折射出年輕一代對低質量關係的零容忍,也映照出他們對真摯情感的更高訴求。」
校對 廖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