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披露,相關基金公司的經營情況一同曝光。《財經》根據基金管理人股東已披露年報信息統計,截至3月29日,已有40家基金管理人披露2024年相關營收數據。
從年報中可以看到,在費率改革與市場震蕩的雙重壓力下,公募基金進入前所未有的行業寒冬,多數公司營收呈現下滑趨勢。
倚重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公司營收與凈利潤連年雙降,產品線更全面的公司才能對沖主動權益的滑坡。與此同時,一些公司憑藉差異化佈局和降本增效策略,在行業寒冬中實現逆勢增長或利潤優化。
在指數基金領域,燒錢模式持續,馬太效應加速,華泰柏瑞、華夏基金等佔據先機;避險資金湧入固定收益類資產,工銀瑞信、中銀基金、興業基金逆勢增長;REITs等創新業務中,中金基金、國泰君安資管從中受益。
降本增效后,曾經光鮮的薪酬體系隨之崩塌。2024年,最早在基金業掀起降薪潮的股東方高管稅前年薪無一超過300萬元;多輪審計之後,頭部基金公司年終獎打折再打折;從新三板掛牌的中郵基金年報中可以看到,人均薪酬從高光時刻的150萬元降至56萬元,降薪裁員與學歷內卷同時升級。
過去的一年既是基金業降費改革的陣痛期,也是業務轉型的加速期。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能否在更多領域搶先機,同時通過科技手段提升運營效率,將成為基金公司能否穿越周期的關鍵。一場更深層次的洗牌已然開始。
一、營收普降:主動權益類承壓最重
《財經》根據基金管理人股東已披露年報信息統計,40家基金管理人中,超過一半數量的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主動權益類產品佔比較高的公司受影響尤為嚴重。例如:
信達澳亞基金營收同比下降31%,淨利潤縮水42%;東方紅資管營收下滑30.4%,淨利潤跌幅超40%;光大保德信基金營收下降25.5%,淨利潤下降近五成;交銀施羅德基金、農銀匯理基金凈利潤同比下降超20%。
前述公司中,信達澳亞、東方紅資管、交銀施羅德基金等業務結構中都曾以主動權益類基金為主。業績、規模、降費等多重壓力疊加下,公司營收與凈利潤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出現連續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營收凈利潤下滑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2024年下半年A股市場回暖顯著,但經歷了多年熊市的投資者只想“回本”。隨著主動權益基金凈值的修復,主動權益並未出現資金大幅凈流入,反而出現了越漲越贖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此類公司的經營壓力。
二、逆勢增長:REITs、固收與指數產品成突圍利器
在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部分公司通過差異化佈局實現逆勢增長。
數據顯示,2024年營收與凈利潤同時增長的公司包括:中金基金、國聯基金、中信建投基金、富安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人保資管、國泰君安資管、南方基金、大成基金、華夏基金、興業基金、博時基金等。
REITs業務為一些體量較小但股東資源豐富的小型基金公司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如中金基金營收增長30.3%,淨利潤增長170%。得益於其公募REITs業務的領先優勢,管理規模同比增長63%。
2024年債券牛市也為固定收益類規模佔比較高的公司提供了營收的基本盤。以興業基金為例,2024年非貨基金管理規模2222.6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5.23%,增量全部來自債券基金貢獻的302億元。目前債券基金在興業基金的總規模中佔比六成左右。
指數基金的長板也成為穿越2024年的利器。華泰柏瑞基金憑藉滬深300ETF的行業龍頭地位,ETF規模突破4700億元,營收逆勢增長超30%。
中小型基金公司選擇差異化路線,頭部基金公司則是PK更全面的資產工具箱。2024年,華夏基金憑藉ETF、債券基金、貨幣基金、REITs等多條業務線的增長抵消了主動權益類產品的壓力,實現全年營收80.31億元,同比增長9.6%。淨利潤21.58億元,同比增長7.2%。
南方基金的增長更為驚人。雖然營收不及華夏基金,但凈利潤已超越華夏基金。2024年,南方基金營業收入75.23億元,同比增長11.59%。淨利潤23.51億元,同比增長16.89%。
博時基金2024年實現了平穩過渡。營業收入45.89億元,與2023年基本持平。淨利潤15.15億元,同比小幅增長0.2%。其債券型基金規模達到4487億元,位居行業第一。
同為招商系的招商基金2024年凈利潤下滑5.9%,受主動權益類基金拖累明顯,混合型基金規模下降21%。
三、降收增利:降薪降本顯效
廣發證券旗下的易方達、廣發基金則雙雙交出了“降收增利”的答卷。
易方達基金以全年營收121億元保持行業第一的地位,但與第二名華夏基金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另一方面,在營收同比下降3.1%的同時,淨利潤同比增長15.3%,達到39億元。廣發基金2024年營收72.6億元,同比下降5.0%。淨利潤20億元,同比增長2.6%。
值得注意的是,“降收增利”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易方達、廣發基金中。根據已披露的資訊,多家基金公司出現了利潤端優於營收端的情況。匯添富基金2024年營收48.28億元,同比下降10.11%。淨利潤15.47億元,同比增長9.29%;華安基金營收31.10億元,同比下降9.56%。淨利潤9.10億元,同比僅下降2.66%;華泰柏瑞營收增長32%,利潤大增46%。
進一步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或源於規模優勢顯現、邊際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或源於自有資金的投資收益。此外,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是近年來行業降費降薪、降本增效的結果。
中郵基金是行業中唯一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募基金,其年報中詳細披露了各項費用支出,從中可一窺基金業在2024年的轉型陣痛。
數據顯示,2023年,中郵基金人均薪酬為67.8萬元,2024年人均薪酬為56.4萬元,薪酬降幅約17%。員工人數由280人降至264人,職工薪酬總支出由1.9億元降至1.4億元,減少4100萬元,降幅21.6%。
從員工學歷結構來看,在人員總數減少的情況下,碩博高學歷員工人數上升。也就是說,中郵基金在降低薪酬的同時,對人員結構進行了優化,保留並引進更多高學歷員工。
除了職工薪酬明顯下降,各項業務費用也在壓降,會議費、業務招待費、業務宣傳費等降幅最為明顯,各項名目費用合計減少近1億元。
具體而言,手續費及傭金減少 3385.92 萬元,降幅31.23%;業務宣傳費減少395.44 萬元,降幅35.41%;業務招待費減少354.63 萬元,降幅51.97%;差旅費減少140.39 萬元,降幅28.29%;會議費減少493.40 萬元,降幅72.44%;信息諮詢費減少228.98 萬元,降幅39.23%;中介機構服務費減少93.18 萬元,降幅20.92%;通訊費減少59.84 萬元,降幅21.49%;車輛使用費減少11.97 萬元,降幅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