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露思再惹眾怒,《小小的勇氣》到底拍了些啥?
更新于:2025-04-01 23:17:43

因為一檔綜藝,還是本人主動向平臺遞專案書要求拍攝的綜藝,趙露思的路人緣第 n+1 次跌破下限。(我真有點服了

網上鋪天蓋地都是對她在《小小的勇氣》中言行舉止的審判,說她自我感動,表演型人格,沉浸在看淡一切歷盡千帆的大女主劇本里。

表示這個節目的意義完全就是讓她在治癒自己的同時致鬱他人。

而被迫接收負能量的大家態度也很統一:你的富貴我未曾參與,你的悲傷也不必分享給我。

不管在粉圈文化濃厚、粉絲群體活躍的微博,還是在用戶廣泛、流量和路人盤都更龐大的下沉平臺,都能看到不少網友喊趙露思快點回去休養,別再佔用公共資源了,把熱度留給有需要的人。

偏激一點的還會讓她不想干就退圈,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大家的逆反情緒似乎比年初被她生病新聞輪番轟炸時還誇張,多個社交媒體加一起都找不出幾條幫趙露思說話的聲音,口碑可以說是 360 度全方位翻車了。

不是,說好的洗白綜藝呢?怎麼越洗越黑了?

之前路透的時候,風向不是還挺好的嗎?都說趙露思多溫暖多善良,正值上升期卻暫停一切工作,選擇不做妝造、不做預設、不定任務、不要片酬,參加一個去山裡拍攝的綜藝,就純純為了公益。

目前這個輿論走向跟開播前大家預測的也太兩模兩樣了?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負面是她和她團隊過度行銷病情帶來的反噬。

早早就放話“最後一次佔用公共資源”,結果到現在還是每天的熱搜都多到能組個矩陣,好像生怕哪天沒上我們就會忘記她是個病人一樣。

要不說趙露思能因為全年無休病倒呢,她事業心確實強啊,知道以自己的身體情況來說短期內拍不了戲,可又怕跑粉,想維持熱度,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自己的病情獲得曝光,從去醫院到確診到撕劇組到回應再到錄養病 vlog,沒有一周是消停的。

甚至現在還為了讓自己更有存在感,專門搞了個綜藝來輸出,不斷在鏡頭前剖析自我,讓公眾不得不關注到她。

具體怎麼個輸出法?大概就是 ...

別人給她展示畢業照,她:你是不是沒有拍過藝術照?你知道藝術照是什麼嗎?我給你看,我小時候拍過。

別人告訴她村裡的爺爺在她做手工時伸手給她擋光了,她:好想哭,我是爺爺帶著我,就是挺想自己爺爺的。

別人說高原反應,她:其實焦慮症的那個驚恐,它跟高原反應的感覺是一樣的,就是會讓你覺得很喘不過氣,很缺氧,特別不舒服。

甭管人家想聊什麼話題,趙露思都能繞到她身上,無時無刻不在傳播滿滿的負能量,並沉迷於自己的情緒無法自拔。

別人隨口 cue 了一句她媽媽有次在看她拍廣告時差點哭了,她立刻展開一大段自己的父母多麼公平公正,而自己多麼不被他們偏愛。

在她十六歲就把她一個人送到臺灣讀書,不打電話也不發資訊,各過各的生活,直到這次生病才真正變成一家人。

物極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時間長了,次數多了,網友不逆反才怪呢。

不過也有粉絲堅持認為,每個個體都應該擁有表達感受的空間,希望大家能以更平和更客觀的角度,去面對他人的自我闡述。

em,是這樣的,趙露思有表達的權利,網友也有反感的權利啊。沒有人有義務包容她。

阿杠不想說什麼明星拿著高收入就得承受高壓力,但都公眾人物了,也不能一點黑評都看不得吧?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只對你釋放善意,這不可能。

只要打開《小小的勇氣》看上半期,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公益節目,完全就是為了讓大家理解趙露思而創辦的。

打著公益的幌子,實際關於公益的內容卻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在這個節目上,基本看不到什麼常駐 mc 對村民們的關愛。

比起去山區做公益,她更像是到川西度假去了。

出發前,節目組問她,想通過這段旅途收穫什麼,她表示,獲得開心啊,旅行不就是為了開心嗎?包括在開往目的地的車上,她也不停地跟同行小孩強調,他們這趟就是去玩的。

早飯有人早起給她做,她美美睡到自然醒。

帳篷也有人幫她搭,她只負責站一旁給點情緒價值。

出去溜達累了,回來飯也快端上桌了,她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等著吃就行。

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公益節目,不都是明星去到村民家中,和村民聊起家庭的情況,言語間讓觀眾瞭解到村民們的生活有多困難,引發觀眾共情,從而達到扶貧效果嗎?

但趙露思拍的這個公益節目吧,鏡頭大量的展示趙露思或落淚、或自我療癒、或日記獨白,卻把真正需要聚焦的主角模糊化,把山區兒童真實的需求邊緣化。

從頭到尾都只有趙露思在說她的事情,不僅看不到一點底層百姓的掙扎求生,還得看村民一家大大小小圍在她身邊聽她訴苦,說每天睡兩小時,說當演員不容易,說自己身體多痛,說自己治病的經歷 ...

呃,一個身家千萬住大別墅的明星對著一家子皮膚都曬得黝黑的山區人民賣慘,就算趙露思察覺不出有問題,那後期剪輯包括全體工作人員呢?沒有一個人感覺到這很割裂嗎?

不難看出,公益只是途徑,解釋趙露思的種種行為才是目的。

不過在她和村民的收入懸殊下,觀眾看了非但不受觸動,反倒集體反感不適,不是吧?她真指望這些全屋傢俱加在一起也許都沒有她一件首飾貴的山區老人和小孩能共情她過得有多苦啊?

而且,她只是一直在為了尋求別人的共情,讓別人來可憐她的處境而努力,但她又根本沒有辦法感知到別人的苦難和困境。

看到山區孩子去爬四千多米海拔的山,只為摘松茸來生活的視頻,她的感想是 “就很酷”。

聽說村子裡只有爺爺一個非遺手藝匠人,她的第一反應是對著爺爺說“你自私了”。

感覺到小女孩有藝術天賦,轉頭就要人家父母“支援孩子做想做的事情”。

當然最離譜的還是,她說自己之前一直不知道拐棍的用處是什麼,不知道別人為什麼要拄個拐棍,以為是家裡的長輩顯示權威用的。

直到生了病,腿沒什麼力氣,站不了很久,才知道拄著拐杖能舒服一些。

“何不食肉糜”的文化典故在當代有了新的詮釋。

為什麼山區孩子要冒著危險爬山呢?為什麼爺爺的非遺手藝無人傳承呢?為什麼小女孩的父母不供小女孩讀藝術呢?為什麼走在路上能看到這麼多的老人都拄著拐呢?

但凡動動腦,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很難聯想到原因嗎?

我看好多前陣子真情實感同情過她的網友都表示自己受不了了,都開始“同情趙露思生病讓我感到可恥”了。

儘管節目組在輿論爆發後,迅速刪減了有爭議的內容,80 分鐘正片調整到了 74 分鐘,什麼問山區女孩拍沒拍過藝術照啊,什麼對老爺爺說手藝人不傳承就是自私啊,還有不知道拐杖是用來幹嘛的 ... 現在全都看不到了。

但網上對趙露思在節目中表現的討伐聲還是只多不少,認為她在用他人的不幸治癒自己,用別人的殘缺彰顯自己的幸福,用窮人的苦難緩解自己的焦慮。

除了粉絲,壓根沒有人去理解她那些痛苦哀嚎,因為明星和普通人本身就不在同一個層面。

不知道節目後期的內容有沒有可能讓趙露思逆轉口碑,如果能展現出真實的共情與成長,並輔以線下公益的持續投入,她還是有機會逐步挽回路人緣的;但如果只是依賴剪輯洗白和粉絲控評,就只會進一步加深公眾的逆反心理。

還是希望她能早日實現真正的自洽,真正的勇氣不在於表演堅韌,將經歷磨礪視為自我崇高化的工具,而在於認清痛苦本質,保持清醒,意識到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

苦難就是苦難,但苦難也會讓人成長得更強大,不誇大苦難,不過度傾訴異化苦難,去滿足他人的窺探欲,這是每個人需要獨自完成的必修課。

不活在別人的目光下,或許才能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