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3 月 31 日消息,3 月 28 日至 30 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在北京舉行,在此次論壇上,博世智慧駕控系統中國區總裁吳永橋出席並發表了題為《四大驅動助力中國汽車智慧化引領全球市場新格局》的演講。
據睿見 Economy 報導,吳永橋從智駕供應鏈企業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智能駕駛的四大趨勢,即技術趨同、智駕標配、油電同智、全面出海。在技術趨同方面,他指出高精地圖、無圖、端到端、端到端 + VLM、VLM + 世界模型等技術正逐漸走向趨同。在端到端時代,各企業重回同一起跑線,算力、演算法、數據驅動成為關鍵因素。
吳永橋稱試駕過幾乎所有頭部端到端的車型,各品牌之間的差距並不明顯,與頂部相差約三到四個月,這與以往的規則時代大不相同。他還透露,今年 1 月在美國 CES 上試駕了特斯拉的 Cybertruck,“6 米長的車,試駕完非常震撼,給我帶來三個特點,極度自信、極度安全、極度舒適,三大差異化是國內所有智駕方案無法給我體驗的。在我看來,很多人不一定認同,特斯拉一段式端到端的基座模型演算法水準是斷代式領先國內所有的智駕方案,至少領先一到兩年”。
在智駕標配方面,吳永橋從供應鏈角度分析指出,比亞迪 2 月發佈的天神之眼標配中階智駕,具備 80—150TOPS 算力,可實現高速領航、城市記憶行車、全自動泊車等功能,且在 8 萬 —15 萬的車型中標配該技術。他認為,一旦技術成為標配,主機廠無需再進行全棧自研,而應將標準化工作交給供應商,自身則專注於用戶體驗的演算法反覆運算和售後服務。他預測,在三年內,8 萬 —15 萬標配的中階智駕主機廠將放棄全棧自研,因為數據閉環和工具鏈的研發投入巨大,如博世去年在智駕領域投入了近 20 億,主機廠若繼續維持龐大的 AI 人才團隊成本過高。
IT之家注意到,吳永橋還強調,高階智駕方面,供應鏈可能無法滿足主機廠在用戶體驗、售後服務等方面的需求,而中階智駕未來將成為汽車的標配而非靈魂。此外,他認為 AI 座艙將成為主機廠下一個差異化競爭的主戰場,而非智駕,因為智駕將成為標配,而座艙才是未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在油電同智方面,吳永橋指出,去年中國乘用車銷售超過 2700 萬輛,其中仍有 1500 萬輛是純燃油車。如何讓這些純燃油車車主也能享受到智慧化帶來的便利和快感,是整個行業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