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是家庭的未來還是資本的泡沫?
更新于:2025-03-30 18:45:01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保姆型機器人似乎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理想伴侶,能夠輕鬆應對家務瑣事,從端茶倒水到做飯洗衣無所不能。然而,現實卻與理想存在較大差距。

實驗室中的機器人,即便是執行簡單的端水任務,也往往難以盡如人意,不是水灑一地,就是在取快遞時不小心撞碎了家中的花瓶。國內某知名品牌在發佈會上展示的“貼心”機器人,被曝出為遠端操控的劇本表演,而另一款標榜“全能家政”的機器人,甚至無法順利掀起馬桶圈。

國際上的頂級廠商同樣面臨挑戰。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雖然能完成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但一旦進入廚房,卻可能將燃氣灶按成碎屏模式。特斯拉的Optimus在擰螺絲方面表現出色,卻在開冰箱門時卡住機械臂,令人啼笑皆非。

養老領域原本是機器人應用的一大熱門方向,但即便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經過多年研發的養老機器人AIREC,也只是顫巍巍地扶著老人走了三步,而其高昂的造價足夠聘請一名護工工作十年以上。

多任務處理能力更是機器人的軟肋,常常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誤。例如,在炒菜時接到拿葯的指令,機器人竟將炒鍋扣進了藥櫃里。這種現象被業內戲稱為“人工智障綜合症”。

面對這樣的現狀,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表示:“我們造的機器人現在最大的本事,就是在短視頻里翻跟頭騙點讚!”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也潑了冷水:“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戶在哪裡?我感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客戶,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幹這些活?”

在人形機器人帶來的新奇感逐漸消退後,人們對其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但現實卻屢屢令人失望。資本市場上,相關板塊也進入了調整期,引發了人們對人形機器人未來的深刻反思。

實際上,家務勞動對於機器人來說並非易事。儘管單個功能的完成度可能很高,如奔跑、倒立、擰螺絲等,但一旦涉及綜合性功能,如端茶遞水、買東西、取快遞等,目前全球範圍內都沒有做得很好的案例。

從移動的角度來看,兩足行走並非理想模式。四條腿的哺乳動物大多跑得比人快,而人類直立行走雖然解放了雙手,但也付出了穩定性較差等代價。在平面上,輪子優於四足,四足又優於兩足;在流體空間中,螺旋槳驅動最快;而在不平的地面上,履帶則更為優越。

因此,有專家認為,人形並非當下最優解。目前的機器人應用場景更多集中在工廠、物流和簡易模式的家務活上。例如,安克創新在其機器人戰略中,將機器人本體分為二維基礎型本體(如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三維移動型本體(如無人機、機器狗)和三維交互型本體(如人形機器人)三個階段,而前兩個階段的機器人均非人形。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輪式底盤加機械臂的結構更為靠譜。機械臂可以採用負重臂和靈巧手,分別應對粗活和細活;再加上不同家務的任務模組,通過軟體在線升級,就能成為具備一定實用價值的智慧終端。

然而,儘管存在諸多局限,人形機器人仍然深受人們喜愛。人類社會的物理環境基於人體工程學設計,人形機器人無需大規模改造現有設施即可直接使用。擬人化設計符合人類社交本能,更容易促進互動,產生情緒價值。

馬斯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佈局更是推動了全球機器人熱潮。他宣稱特斯拉現在是一家AI公司,而特斯拉機器人與特斯拉汽車共用一套AI系統。儘管馬斯克設定的首個應用場景是工廠體力勞動,但堅持用人形設計背後自有其深意。

有觀點認為,如果機器人的終極版是人形,那麼從現在開始就得開始用人形來採集數據。物理世界的數據遠大於互聯網上的數據,對人形機器人這個AI來說至關重要。因此,馬斯克計劃用10萬台機器人進入工廠,可能不僅僅是為了代替工人幹活,更重要的是採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