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士:為何校長說“輸就是贏”?到底是人生智慧,還是市儈通行證
更新于:2025-03-28 06:59:55

懸疑劇《棋士》開播後,劇中出現了很多經典臺詞,這些台詞不僅融入了圍棋中的哲理,更深刻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社交規律,很能引起觀眾們的共鳴。

崔業和兒子崔炎高復盤自己和王紅羽的對弈局時,關於王紅羽,他說了這樣一段話:這個人很貪,連一個子都不願意放棄;別人賣他一關子,他就會咬鉤。

棋品就是人品,不得不說,崔業對王紅羽的洞察是非常深刻的。

除了以上這段,《棋士》中目前最經典的臺詞,當屬崔業的校長張英傑說的這句:崔老師,要會輸棋,你輸了,就是贏了!

接下來的事實確實驗證了校長的話。

崔業為了給兒子籌錢治病,違心地去陪王紅羽下了一盤棋,故意輸給了王紅羽,王紅羽大為高興,命令自己的秘書高淑華(她正是崔業的老婆,好諷刺),給崔老師轉一下“學費”。

輸了一局棋,就得到了1萬塊的授課費,這看起來很划算呢!

1萬塊,對於月工資只有1200(最近還又降到了1000塊),存摺餘額只有1825元的崔業來說,簡直就是一筆鉅款。

要是每次都能給這麼多,那麼崔業陪大老闆們下棋,每局都輸的話,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

什麼兒子的治療費用,什麼妻子高淑華不滿意的一地雞毛的生活,就不成任何問題了。

不過,崔業表面上看起來很窩囊,但是對於自己下棋的原則,他卻是敢於堅持的。

若不是為了給兒子手術湊錢,他也不會委曲求全,違背自己的下棋原則,去迎合王紅羽。

後面,崔業遇到了過去自己崇拜的圍棋偶像董炳輝,這時的董炳輝,早已經不從事圍棋事業了,而是改行做生意了。

董炳輝要求崔業在下棋時輸給自己,承諾給他5萬塊。

可是崔業對於當年輸給了董炳輝一直耿耿於懷,對於贏一次董炳輝有執念,所以在下棋時,還是選擇了全力以赴。

這時的董炳輝,早已荒廢了圍棋技藝,自然是不敵崔業。

事實上,董炳輝當年之所以贏了崔業,並非是他棋藝高,而是他給老師送了一包白糖,老師悄悄給他支了一招。

這裡給大家提個小問題思考:當年董炳輝明明就送了老師一包白糖,為什麼第三集的標題卻是《兩包白糖》呢?另一包白糖代指什麼?

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和思路,一起交流探討!

董炳輝因為利益分成的事,要和王紅羽通過下棋來決定是六四分還是四六分,所以董炳輝用雙倍價錢甚至是5萬元來要求崔業輸棋。

但是崔業拒絕了,他贏了董炳輝。

為此,董炳輝語重心長地給崔業又上了一課。說他只懂下棋,卻不懂人情世故。

校長張英傑向崔業灌輸“輸就是贏”時,他的目的就是要用崔業輸棋,博取王紅羽的歡心,讓王紅羽繼續支援自己的學校。

在人情世故方面,張英傑的確比崔業要老道很多。

可是,輸就是贏,到底是生活的大智慧,還是市儈者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託辭呢?

對於喜歡下圍棋的崔業來說,圍棋就是圍棋,輸就是輸,贏就是贏,清晰簡單。

可是對於像張英傑、王紅羽、董炳輝這樣的人來說,圍棋只是工具,只是輔助他們成功或者換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他們眼裡只有利益,為了利益,他們可以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什麼都可以拿來出賣和交換。

可是,當自己的良知、原則和底線都換成利益時,他們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但生命卻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只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

圍棋中充滿了辯證法,輸與贏,捨與得,始終貫穿在圍棋中,棋士們面對眼前的棋盤,時時刻刻都要考慮輸贏與捨得。

輸就是捨,贏就是得。

當年,在圍棋大賽中,董炳輝用一包白糖,換來了自己的贏。老師為了一包白糖,出賣了比賽的公平,這樣的贏與得,真的有意義嗎?

輸贏與捨得的兩難選擇,不但貫穿於圍棋之中,更是貫穿在生活之中。

如何選擇,古代的大學者孟子早就給出了答案: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按照孟子的理解,尊嚴、底線、良知、原則這些東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是不能用來交換的。

人一旦被物慾薰心,用生命中的珍貴去換取利益時,人就已經不是自己的主人了。靈魂丟了,生命中的那些美好,也會隨之而去。

因此,張英傑和董炳輝所謂“輸就是贏”的論調,根本就不是什麼人生大智慧,而是市儈者的通行證,是市儈者的自我安慰和託辭。

崔業贏了比賽,獎金沒有拿到一分,就連獎盃,也是張英傑複製的,當張英傑在崔業面前大言不慚灌輸歪理時,估計沒有任何觀眾會給他最起碼的尊敬。

崔業面臨的“義與利”的選擇,他的妻子高淑華同樣也在經歷。

如果她扛不住王紅羽的壓力和誘惑,為了所謂美好的未來,捨棄了真情時,她失去的,就不僅僅是愛情與婚姻,更有可能面臨著王紅羽無恥的佔有與出賣。

生命中,總有一些東西比利益重要,而這些珍貴的東西,才賦予了人生的美好。

《棋士》的確是一部難得的好劇,值得慢下來靜靜看、細細品。